幼儿教育才是根
今天早上打开电脑就看到一则不幸的消息,复旦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怀疑被同宿舍室友投毒而生命垂危。惊闻母校发生如此惨剧,令我万分揪心。据悉,疑遭投毒的研究生已经获得了直升博士的机会。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案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笼罩在名校高材生、社会精英等耀眼的光环之下,有些人因为某些看起来是小问题、小事情的个人纠纷而酿成终身大错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名校高材生,会犯一些常人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的错误呢?”
我认为,一个孩子成人后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往往还在幼儿阶段,尤其是幼儿园这个期间接受的教育,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更包括家庭的教育。虽然幼儿园是孩子们跨入的第一所学校,但我认为幼儿园的作用比大学更重要。
美国作家Robert Fulghum在《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一书中曾说:“我一生该知道的处世为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准则都是在幼儿园学的。智慧不是从研究院顶尖的山顶而来,而是在幼儿园的沙堆里面。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面对诸如正误、善恶、真伪等问题,我们的思想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带回到幼儿园里的那间教室—那个我们幼年时给我们传授关于人类进取精神基本概念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成人是本,成才是末。在如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很多父母只把眼睛盯着分数和成绩,却忽视了一个生命的正常成长,总喜欢舍本逐末。如果把养育孩子比作建造房屋,那么,培养健全人格就是打地基的工作,学习和考试、事业和发展等就是盖房子的事情。只有地基打得牢,房子才能盖得高,否则,轰然倒塌就是迟早的事。
作为一个完整而正常的人,除了掌握赖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性格。而人格、体格和性格,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如今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价值观,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基本上只剩下知识、成绩、技能等容易测量和考核的显性指标,而忽略人格和性格等隐性的指标。
舍本求末的结果,很可能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分低能,或者高智商低情商、高分数低品格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会有人格和性格上的某些缺陷,甚至很有可能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转行到教育行业这几年,我从大学教育做到中小学教育,最后再定格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从中关注到现行教育的诸多弊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更重视对孩子进行知识的“喂养”,却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这一重要任务给偏废;把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人格培养、品格教育、习惯养成等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却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是被束之高阁。
从幼儿园到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幼儿教育才是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成为“人”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而且,在学校教育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孩子做人的重任,应该理所当然地依靠家庭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落到家长身上。
幼儿阶段,恰好是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正如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个阶段,孩子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培养的品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我们会在三岁以后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学校和家庭的职责和分工毕竟不同,仍然需要父母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其实,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氛围将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大人的言行会让孩子潜移默化。我一直认为,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儿园的这三年时间。而这个教育的时机,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
当然,幼儿园是孩子人生迈入的第一个小社会,也是人的一生中就读的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等等。这些方面,正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东西,远比学习课本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
(付小平,写于2013年4月16日)
幼儿教育-----也叫学前教育,对这个阶段的教育了解的人并不多,或者应该说很少。不说中国,就是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国家也是近几十年由于脑科学的进步,才慢慢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恰好是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正如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个阶段,孩子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培养的品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能成为豆爸豆妈那么你应该感到庆幸,庆幸自己的明智,庆幸自己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仅仅认识到是不够的,只有踏踏实实地落实下去孩子才能慢慢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