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幼儿成长百科 >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941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6-17 | 作者:来源于《为了孩子》
导读: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

 

  两个小女孩

  妞妞,4岁,妞妞妈妈最近很心烦。原来,阿姨在妞妞4岁生日时送她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像个小公主。妞妞特别喜欢,天天吵着要穿公主裙,更让妞妞妈妈心烦的是: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她就死活不肯换下来,也不管裙子有多脏。即使你怎么哄她、劝她,都没用。最后妞妞妈妈只好采取暴力手段让她脱下裙子,可换来的总是妞妞长时间的吵闹和哭泣。妞妞妈妈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啊?

  同样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

  恋物行为恋物癖

  这两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这种高帽子可不能乱戴啊。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说的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可不是一回事。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而妞妞和丽拉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怎么会是恋物癖患者呢?最多,只能说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的程度。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婴儿一般依恋毯子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说毛巾、毛毯、布娃娃、长毛绒玩具等。

  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皮肤饥渴。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作代替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而人呢,更是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的所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恋物行为的利弊权衡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和愉快时,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也同样帮助孩子稳定了情绪、得到了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离开或由意外导致无法复原的话,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爸爸妈妈怎么办?

  爸爸妈妈们需要多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吗?

  ——我经常抚摸孩子吗?

  如果有,那恭喜你们,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甚至都是否定的,那爸爸妈妈们得赶紧改变一下自己的抚育风格,多陪陪孩子,多安抚安抚孩子。他们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经有了恋物行为,那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 准备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在睡觉之前,可以利用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某特定物品的依恋。

  * 睡觉时,妈妈可以讲讲故事,在房间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

  * 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之物送给她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她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