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营养 > 饮食 > 夏季饮食4个错 宝宝肠胃最受伤
夏季饮食4个错 宝宝肠胃最受伤
1645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6-21 | 作者:来源于pcbaby
导读:夏季细菌滋生,再加上冷饮肆掠,正是宝宝肠胃最容易出问题的季节。夏季,一些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却往往会造成宝宝肠胃不适,那么夏天妈妈们应该如何在饮食方面护理宝宝的娇嫩肠胃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天天气湿热,正是蚊虫孳生的季节,细菌繁殖很快,小孩子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容易对肠胃造成损伤,引发胃肠道疾病,例如呕吐、腹泻痢疾等。所以在炎炎夏日更要注意宝宝们的饮食习惯,尤其不要让孩子们养成下面四个饮食坏习惯。

  损伤肠胃的坏习惯一:饮食不卫生

  餐饮具、奶具不洁也是引起小儿肠炎的一个常见原因。有些家长不注意碗筷、奶瓶、奶头的及时清洗消毒,不讲究生、熟案板、刀具、容器的区别使用,容易导致细菌污染,引发小儿腹泻。

  另一方面,家长没有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宝宝不洗手就随意抓起食物往嘴里塞,这也会导致病从口入

  小编支招:

  妈妈要养成饭后、奶后立即洗刷餐具、奶具的习惯,并且要生、熟炊具、容器分开使用,定时煮沸消毒餐饮具,每次煮沸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当然,也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干净的东西不吃,饭前便后勤洗手,要吃东西可以借助一些卫生的筷子、牙签、叉子等,尽量不要直接用手将食物送进口中。

  损伤肠胃的坏习惯二:使用冰箱不卫生

  许多家庭一到夏天使用冰箱更频繁了,但是对于使用冰箱也存在许多误解。许多家庭习惯把西瓜、水果、凉菜不加封闭放在冰箱冰镇后拿出来直接食用,也有人误以为冰箱内的食物不会变质,将放在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拿出来不予加热直接食用。

  小编支招:

  其实,冰箱并非真空环境,也存有许多细菌,极易污染食物。当然,最好是给宝宝吃新鲜的蔬果,也不要吃剩饭剩菜。要不然,要直接食用的瓜果蔬菜在冰箱内必须以密闭方式保存,对在冰箱里暴露存放的熟食一定要煮沸加热才能食用。冰箱还应定期保洁,生、熟食分开放置。

  损伤肠胃的坏习惯三:贪吃冷饮

  一到夏天,小朋友们就很喜欢吃冷饮,雪糕、冰棒、冰冻饮料成了他们的最爱。不过,也有不少孩子因为贪吃冷饮造成食欲下降和肠胃损伤。

  大部分冷饮和饮料的含糖量都较高,过度依赖这些冷饮会导致食欲下降。适当吃一些冷饮或饮料,的确可起到一定的祛暑降温作用,但千万不能吃得太多、吃得过快,特别是自制力差的孩子,因为冷饮中的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不容易渗入细胞,容易引起孩子的肠胃不适。

  小编支招:

  妈妈们可以和宝宝约定一个星期吃多少量的冷饮,制定一个合理的量。同时,大人们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经常吃冷饮,这样容易诱惑宝宝。

  损伤肠胃的坏习惯四:吃饭不规律

  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神经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各类分泌腺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容易导致消化力减弱。另一方面,孩子摄入一定量的冷饮也会影响胃口。

  因为胃口不开,不少孩子的吃饭时间都非常不规律,会出现有一顿没一顿,或者只吃蔬菜或水果,不吃荤菜。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胃肠道健康,容易引发胃炎及溃疡性疾病,而且饮食结构的失衡还会导致人体抵抗力的整体下降。

  小编支招:

  夏季饮食更要注意营养的均衡。蛋白质的摄入不仅不可减少,还应酌量增加。要适当吃一些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制品等,还应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和瓜果。高温季节尤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B2维生素C,钙,以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烹饪方式的清淡,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其实,让孩子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家长们不可纵容孩子用冷饮或者是水果代替正餐在孩子胃口不佳的情况下,家长们可以烹调一些粥汤类给孩子食用。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