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疾病 > 孩子得“痄腮”千万别喝酸奶
孩子得“痄腮”千万别喝酸奶
2282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8-26 | 作者:来源于扬州晚报
导读:腮腺炎最可怕的是,治疗不及时,其病毒会侵袭身体的各种腺体,比如胰腺、乳腺等。严重时,有的女孩会并发卵巢炎,有的男孩则会并发睾丸炎。

 

腮腺炎最可怕的是,治疗不及时,其病毒会侵袭身体的各种腺体,比如胰腺、乳腺等。严重时,有的女孩会并发卵巢炎,有的男孩则会并发睾丸炎。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如酸奶、杏子等酸性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患儿的病情。而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进入细菌、病毒的肆虐期,流行性腮腺炎成了幼儿的高发疾病。孩子突如其来的“大嘴巴”令家长手足无措。苏北医院新区分院传染科主任顾明华特别提醒,对腮腺炎患儿,家长一定要小心护理,谨防出现并发症。

症状:孩子腮帮子,鼓得像半个球

几天前,9岁的真真一觉醒来,腮帮子鼓得像半个球。妈妈徐女士用手摸摸他的腮帮子,感觉有些发烫。“以前,我们班有同学得过‘痄腮’,我怀疑他也是。”到医院一查,果然是流行性腮腺炎。真真后来告诉妈妈,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大嘴巴”,当时还笑话人家的,想不到自己也得了。

“流行性腮腺炎就是‘痄腮’,多见于4岁至15岁的幼儿和青少年。”顾明华说,脸部肿胀是最典型的小儿腮腺炎的症状,腮腺炎患儿的脸部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扩展的肿,肿大的脸部通常呈半球形,没有明显的边缘界限,用手触摸患儿肿胀的脸部能够感觉到表皮温度较热,并伴随小儿张嘴或咀嚼时有疼痛感。除了肿脸之外,小儿发热、乏力、厌食也是最常见的小儿腮腺炎的症状之一。另外,因为有外来病毒感染,小儿身体自身产生抗病能力,故而以发热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发烧是小儿腮腺炎的症状之一。

提醒:病毒会入侵身体各腺体

顾明华说,春夏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高峰期。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正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有足够的抵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会自然而愈,正如以前为什么用墨汁涂脸或者贴膏药也有效果。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措施不当,可能导致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生或转化为复发性腮腺炎,严重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儿童后天性获得性耳聋。”

另外,顾明华提醒,腮腺炎最可怕的是,治疗不及时,其病毒会侵袭身体的各种腺体,比如胰腺、乳腺等。严重时,有的女孩会并发卵巢炎,有的男孩则会并发睾丸炎。至于,有报道称流行性腮腺炎会导致男性不育,顾明华表示这种几率非常小。“不管怎样,及时治疗很有必要,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应对:别给患儿吃酸性的食物

针对目前高发的情况,家长们首先要给孩子采取预防措施。顾明华说:“首先,幼儿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正常情况下,一针疫苗至少可以保到孩子10岁左右;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最后,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对于已经得了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顾明华则提醒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第一,要隔离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第二,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如酸奶、杏子等酸性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患儿的病情。而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

第三,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