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来,中国的教师节经历了6月6日、8月27日、5月1日、9月10日等多次演变。不论尊师重教还是单纯关注改期,“教师节拟改期”受关注都不是坏消息。但问题在于,这一信息只是《征求意见稿》中诸多条款之一,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规定还很多,只关注“教师节改期”而“忽略”其他规定,总有“拣芝麻丢西瓜”争夺眼球之嫌。
比如,《征求意见稿》中有关学前教育的规定就极具看点—建议在《教育法》中增加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制度。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或者支持。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的奠基期。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总体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最大的问题,就是“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入园难、入园贵”现象,指向同一个问题—学前教育资源尤其公办资源供给严重不足。2012年,全国有幼儿园18.13万所,而小学达22.86万所;在18.13万所幼儿园中,民办园达12.46万所,这意味着公办园占比仅31%,本应是社会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学前教育,却要过度依赖市场,绝非幸事。
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原因又在于财政投入不足。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2%~1.3%之间徘徊,远低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财政投入不足,根源则在于:
一是定位不清,学前教育本应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学前教育一直未完全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早年公办幼儿园是作为社会福利机构存在,上世纪90年代推进义务教育时又忽略了学前教育,1995年施行的《教育法》也没有专门界定;二是管理混乱,学前教育被忽略,导致幼教处这样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在大多数地区被撤销,学前教育陷入“无为而治”、“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尴尬境地。
由此,学前教育一旦入法,就将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将实现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贯通;学前教育也将正式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财力、师资等更有保障,学前教育的尴尬格局可望被扭转。
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以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走向深入,幼儿园数量大增、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惊人。但这样的发展,还限于数量层面,无关质量。
现在,学前教育的地位有望从法律层面明确,且用法律理顺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明确政府责任、管理归属,就意味着学前教育从重数量的初级阶段进入了数量、质量并重的新阶段,这是对既往发展道路的纠偏,也是学前教育回归正道的表现。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来说,学前教育回归正道,其影响之深远,可以想象。
即便这还只是个远景,不能解决眼前困难甚至不能解决所有困难,但也应该掌声鼓励,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