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教育 > 智力(潜能)开发 > 良好的注意力造就孩子的高智商
良好的注意力造就孩子的高智商
953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9-26 | 作者:来源于宝宝地带
导读:所谓注意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心儿曰常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是注意力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楚国有位著名的棋手收下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听讲,技艺长进很快:而另一个却一心认为鸿皓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三心二意,结果无所长进。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了人们注意力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注意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心儿曰常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是注意力的表现形态。心理学家是这样给注意力下定义的: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部分,这是无可非议的。同时,注意力还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他智力因素的必要条件和先导,如果没有注意力,人就听不到、看不见,无法回忆,难以思考。有了良好的注意力,就好比是打开了心灵的天窗。要塑造聪明的孩子,必须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

考察一些高智商的孩子,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可以说是他们中一个普遍的特征。据说居里夫人幼年时注意力就令人吃惊,在她阅读书籍之际,就是别的孩子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声音,也丝毫不能把她的心思从书本上引开。

稳定而集中的注意能力毫无疑问是高智商儿童的智力特征之一。当然,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想象丰富,观察细致、记忆过人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可以肯定,没有良好的注意力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高智商儿童的。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能力,必须了解孩子注意的特点。

孩子的注意发生在新生儿期。有资料表明,明充的物体、发响的玩具、巨大的响声均能引起尚未满月的婴儿的无条件定向反射。这种原始的定向反射活动,可以说是孩子最初的注意。此后,孩子的注意越来越明显,注意的对象开始是亲近的人的脸庞和声音,然后扩大到奶瓶、牛奶,小勺、小碗等这些和满足肌体需要直接有关的事物。但周岁以内的孩子,注意都是极不稳定且都是无意注意,即事先并没有预定目标,也不愉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注意。有资料表明,周岁以内的孩子对所看到的事物能注意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

也许大家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对粉1岁多的孩子问,猫呢?“孩子就会朝着小猫经常活动的地方去寻找;当你问妈妈呢,孩子就会转向妈妈所在的地方。

这是因为1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按成人的语言要求注意周围的人或物,这标志粉孩子的有意注意已经开始萌芽,也就是开始学习按照一定的目的去注意事物了。

3岁以后,孩子的注意范围扩大,注意能力逐渐提高。但如果留心观察,人们一定会发现类似的现象:也许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听你讲故事,突然一只小猫从旁边跑过,这时小孩的注念力往往会立即转移到小猫身上,眼睛跟着小猫转。此时,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因为57岁的孩子虽然己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注意某些事物,但是还很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稍受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无意注意仍占据主导地位。

众多高智商的孩子中,他们有的2岁玩积木时就能连续几小时不分心;有的虽年仅3岁,却能在周围有食品和玩具的引诱下无动于衷”,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内一气读完一张毫无内在联系的汉字表;还有的5岁半入学学习,听课专心致志,即使旁边有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也难以使他分心。

高智商儿童除了注意稳定时间长,集中程度高以外。还有的注意转移能力十分强。能够根据居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有位3岁的小男孩,一听到爸爸说:开始学习了!无论玩得多开心,也能马上坐下来专心看书绘画。这对于天性贪玩的儿童来说,其注意能力是惊人的!

其实,高智商儿童身上所能表现出来的入痴入迷症状,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赐予的。如果进一步了解一下高智商儿童的家庭,就会发现神童”神乎其神的成功道路上,也洒满了其父母潜心培养、训练的汗水和心血。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