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关注 > 政策解读:孩子需要被“合理期待”
政策解读:孩子需要被“合理期待”
922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1-14 | 作者:王亚楠 来源:北京晚报
导读:教育部正式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该如何解读?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给予“合理期待”。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按照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其中,在知识的掌握上,对36岁儿童的要求并不高。如,56岁儿童只需要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等。

  《指南》强调,要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政策解读:

  知识只是幼儿发展的载体

  《指南》中,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中,对45岁幼儿的要求是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4123合在一起是5”,对56岁幼儿的要求是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意义”“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

  对此,胡华园长介绍,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学好数学,就是尽量让其多掌握加减法运算。其实,这叫算术儿而非数学。从专业角度看,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集合,如,“1”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它代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1。因此,幼儿在学习数学运算时,目标并不是记住10以内加减法的结果,而是理解10以内数字的内涵,认识10以内数字的逻辑概念,以及加和减的实际意义。如果仅把10以内的加减运算理解为算术儿,就与实际的幼儿教育强调的数学有了差异。

  在数学认知目标1的教育建议中,有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程度;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早晚等,强调在实践中教孩子理解数字的意义。不仅在对加减法的认识上有误区,在许多其他方面,很多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也都只停留在容易量化的标准上,而没有更深入地理解其本质。

  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多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更加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指南》的主导性、准确性、前瞻性都是非常正确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成长不能靠知识来衡量,它是全方位的整体发展过程,也叫做自我建构。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介绍。其实,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它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如果将知识目标设定得过高,肯定会给幼儿带来身心伤害。幼儿学习起来有困难,收效也会很有限。进入小学之后,不但无法创造优势,还可能影响孩子专注学习的状态和能力。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为忽略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反而变成劣势。所以,对幼儿来说,他们只是需要借助知识进行发展,知识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地拔苗助长

  现在,很多家长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容易把比较显而易见的知识学习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错误地认为知识学习更有效。其实,虽然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全面发展很难立即见到实效,却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针对很多家长担心的幼升小考试,胡华园长强调,很多考试不像家长想象中那样只是单纯的知识考核,而是全方位的能力测试。包括推理能力、想象力、行为习惯等。实际上,这里投射得更多的是家长的焦躁心态,或者盲目从众心理。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知识的储备或技能的培训,而更着重未来发展潜力的培养。

  数学不等于算术

  大家说法

  申玉荣:光明幼儿园园长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进行习惯养成,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让孩子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对事物的合理态度。

  杨英: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园时知识学习得特别好的孩子,如会背多少首诗、会做多少道题、认了多少字,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原先积淀的东西就差不多消失了。

  张女士:幼儿家长

  虽然《指南》中给出的建议是科学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讲,当然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好一点的小学。现在,由于幼升小的压力,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掌握一项特长,也是权宜之计。

  个性化的本质是接纳不是

  《指南》中,特别强调了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整齐划一。实际上,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它强调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差异性的,每个孩子的天分都各不相同。做家长的,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智能,以此来带动劣势智能的发展,或者忽略劣势智能的不足。胡华园长强调,但是,很多家长热衷的一项工作却是补劣势智能。在对待不同幼儿表现出来的差异时,不是用接纳的态度去包容,而是用审慎的态度去焦急地补,这是在执行个性化全面发展时经常犯的错误。

  当然,与此相关的核心社会问题,就是给未来年轻人提供的成功渠道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太单一。所以,家长必然会想让孩子无论多难也要去挤这座独木桥。在这方面,需要家长有一个好的心态。

  胡华园长介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我们需要把孩子对问题的声音记录下来,去理解孩子。实际上,这也是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彼此能够学习和接纳。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