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疾病 > 小儿秋冬疾病防护全指导
小儿秋冬疾病防护全指导
915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1-30 | 作者:来源于中国早教网
导读:秋冬季节,是传染病、过敏性疾病等各类病症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对于娇弱的小baby们来说,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聪明爸妈们若想让宝宝安稳地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就请赶快来了解一下,本文为您提供的4种小儿秋冬多发疾病的防治资讯吧!

 

  儿保专家们介绍,每年的秋冬两季,儿科门诊都会人满为患。气候的变化令很多新手爸妈措手不及,只要稍稍护理不当,就会使宝宝得病。那么,怎样在秋冬季节做到给宝宝最合理、最科学的养护呢?秋冬季宝宝最容易患上哪些疾病?如何做好生病宝宝的居家照顾呢?下面就请看本刊及儿保专家们的详细解答。

  防患于未然

  秋冬小儿养护大作战

  要想让宝宝安度秋天,对于疾病的防患意识和正确的养护知识就尤为重要。宝宝的秋冬养护,可以从衣、食、养这3方面着手哦!

   宝宝秋冬着装3原则

   宽松-便于活动-及时更换

   准备早晚不同时段的衣服

  入秋以后,一天当中早晚的温差较大,很多爸妈会把握不好给宝宝穿衣的厚度。尤其是已经上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白天穿多了,在太阳底下一玩就是一身汗,傍晚受凉风一吹就很容易生病。因此,爸妈可以为宝宝多准备一套衣服,随时为宝宝更换。

  在内衣里垫入干爽毛巾

  其次,您也可以为宝宝准备多条干爽的毛巾,将1~2条毛巾垫放在宝宝的贴身内衣里面,尤其是前胸及后背。看宝宝玩得热了,先摸摸宝宝的脖子处,如果出汗,就把毛巾抽出,再换干净、干爽的毛巾垫入即可。

  不要帮宝宝裹肉粽

  此外,根据小儿科医师麻宏伟教授介绍,很多秋冬季小儿发烧病例,都是由于家长为宝宝穿了过多衣物,使宝宝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而引起的。因此,宝宝的衣物也应较为宽松、通风,并且便于宝宝活动。

  宝宝秋冬多补水

   汤汤水水可防

  秋冬时节,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变小,人们经常感到全身燥热,口唇、皮肤干裂。在这样干燥的季节,为宝宝多准备一些汤汤水水的食物,可以润燥生津、清热解毒。爸妈们可以选用一些水果为宝宝制作果汁饮料,或用蔬菜、肉类熬煮汤或粥给宝宝喝。

  但如为宝宝准备柑橘类饮品,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宝宝空腹食用,并且控制在每天100~150克的用量,如宝宝出现皮肤发黄等现象时,最好停用2~3天。秋季柿子较多,但要给宝宝吃时,也要注意最好在饭后食用。因为柿子中所含的大量柿胶酚、单宁和胶质,在空腹食用后会与胃酸一同凝结成硬块。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呕吐,胃胀痛。

   宝宝秋冬养护4重点

  Points 1:时常保洁,温柔润肤

  有些爸妈会认为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可以不用每天给宝宝洗澡。其实穿得多的日子,更是要为宝宝做好每天的个人卫生工作。并且应在清洁工作后,注意为宝宝涂抹婴儿润肤露,以保持皮肤滋润。

  Points 2:冷水擦身,加强防御力

  想让宝宝有更好的抵抗力来抵御寒冬侵袭,给予宝宝适当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您可以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为宝宝适量地添加衣服,甚至还可以根据宝宝的体质,在入秋时就尝试用过完冷水后绞干的毛巾为宝宝擦身。当然,如果宝宝不能一下子适应冰凉的水温,你可以试着先用温度较低的温水来进行过渡

  Points 3:享受秋冬日光浴

  阳光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来说,是很好的天然补品。在秋冬季节别忘记多带宝宝出去走走,甚至可以刻意地让阳光直接晒晒宝宝的小脑门儿,这对于宝宝的骨骼发育和佝偻病的预防十分有效哦!

  Points 4:保持居家环境的空气流通

  天气凉了,人们往往喜欢把门窗紧闭,在房间里不出门。但如果家里有宝宝,还是需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闭塞的空间十分适于各种病菌的滋生。为了让宝宝免受病毒侵扰,居家环境必需保制、持空气流通。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