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限制奶粉出口 赴港买奶粉限带两罐
为缓解内地居民到港抢购奶粉,香港特区政府修订《进出口(一般)规例》,列明除非获有关部门发出许可证,否则禁止从香港输出奶粉。短期内谘询业界,草拟细节,并计划在2月内把有关修订规例的建议提交行政会议考虑,获得通过后将尽快实施。此外,考虑到离境人士可能有自用需要,政府初步建议每人可带走净重不超过1.8公斤的奶粉,如以一般罐装净重0.9公斤计算,每人可带两罐。
内地奶粉需求猛增,限购合理吗?
正方:香港奶粉短缺,只能限购
婴儿奶粉并非纯粹意义的普通商品,作为母乳的替代品,在母乳不可保障的情况下,婴儿奶粉就成了婴儿的基本生存必需品。特别对初生到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这个阶段的婴儿只能喝奶粉,不像稍大的孩子还能吃辅食,无奶粉对于婴儿而言意味着断粮。
为让宝宝喝上港版进口奶粉,内地奶爸奶妈宁可麻烦点,多花点钱,图的就是安全放心。其实,单靠奶爸奶妈们到港澳扫的那点奶粉,根本成不了大气候。“奶粉荒”越演越烈,背后有其他推手。
●水货客 港澳市场进口婴儿奶粉价格相对便宜。同样一罐进口奶粉,香港原来就比内地便宜,再算上汇率,一般便宜10%至20%,最高每罐可以便宜90元左右。有利可图,运奶粉大军骤增,用蚂蚁搬家方式带奶粉到内地,转手获利。澳门每天约有4000多名“水客”成了“拖粉族”。
●旅游业 珠三角地区以外的奶爸奶妈们如今到港澳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拖着箱子去港澳扫货,奶粉是必买的。当地旅行社灵活调整行程,增加自由活动时间,有的还直接带游客到购物点购买奶粉。
●零售商 零售商是制造“奶粉荒”的直接推手。港九药房总商会理事长刘爱国本身就是药店的老板,他坦言,辖下多间药房,最近都曾出现内地人以“扫货”方式购入全部奶粉的情况,而且更有人愿意每罐多付50元抢购,变相抬高奶粉价格,导致很多药房囤货不卖,令奶粉供不应求。
●供应商 内地人到港澳买奶粉的需求日渐增长,供应商始终熟视无睹。生产商每年都会制订供应各地区的供应总量指标,不会随便更改,给出的解释听上去合情合理。供应商甚至对供应量刻意有所控制,加重了“荒情”。
反方:“奶粉荒”在香港就是个“伪问题”?
有消息称,销量猛增而导致本地奶粉被“扫光”的情况在香港并不存在,香港本身不是奶源地,也没有关税。对香港市场来说,需求量增加就会拉动进口量增加,虽然部分品牌到货会有滞后,但整体上并不存在出现奶粉荒可能。通过香港统计出的奶粉进口数字也可以看到这种需求增大导致供应增加的关系,2008年香港进口奶粉1.51万吨,到了2012年上涨了194%,达到了4.44万吨。香港市场反应的灵活,藉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香港也确实没有出现真正的“奶粉荒”。对此,业内人士港九药房总商会理事长刘爱国就曾表示:“香港大多数品牌奶粉都是有货的,只是少数几款婴儿奶粉供货不足。”刘爱国还称,“已经获得惠氏等多家供应商的承诺,供货量能满足所有香港婴儿的需要。”对业界的说法,香港特首及相关官员也是首肯的。
香港奶粉限购会“两败俱伤”
限购政策的短期效果,无疑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保证了香港本地人的奶粉供应,自然,与此对应的是大陆人买到有安全保障的奶粉变难。而长期去看,由于限购限制了大陆人的需求,势必使得各大奶粉供应商对香港的供应收窄。对普通香港人来说,日后香港市场奶粉可供选择的丰富程度也会下降,而对经营奶粉的商人、超市和药店来说,更不用说,收入肯定会有所下滑。
更细的说,限制离境对那些长期在外工作或居住的港人也是一种巨大的限制,由于无论是自用还是馈赠朋友的奶粉,均在限制范围内,长期看也无疑会大幅增加其生活成本。使得不少港人要在奶粉安全和自由迁徙间做选择。
中国大陆“奶粉购买大军”让限购潮席卷全球
2008年中国内地发生的毒奶粉是奶粉抢购潮的起源,该事导致至少6名婴儿死亡,几十万名婴儿受害,震惊全球。购买外国品牌奶粉亦自然成为中国人不得已的选择。而近在咫尺的香港、澳门首当其冲的成为抢购奶粉主战场。时至今日,该“狂潮”已经扩至海外多国,奶粉荒亦随即遍至多国,限购令亦先后在多国实施,以致有海外媒体对此表示愤怒指,“中国人买光了我们的奶粉”。
●2012年6月 由于当地华人整箱整箱地买奶粉,美国Tar-get、沃尔玛等推出5至12盒的限购令。
●2013年元旦前后 香港美素、牛栏和美赞臣等奶粉大量缺货,为此香港出现限购和加价情况。
●2013年1月7日 澳洲悉尼和墨尔本等地亦执行奶粉限购,当地超市要求所有顾客每人每次限购4罐奶粉。
●2013年1月17日 荷兰媒体报导,荷兰主要多个奶粉品牌出现供不应求情况,当地各大超市要求顾客限购一罐。
●2013年1月18日 有德国网友反映,德国的“DM”大型连锁超市对婴儿奶粉实行每名顾客每次最多限购4罐奶粉。
海外奶粉为何也成抢购对象?
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这就使得欧美许多国家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低很多。比如,荷兰是为了鼓励生育,会给予婴幼儿产品很多优惠待遇,同样一罐荷兰美素奶粉,国内市场与荷兰市场价格可相差百余元。在英国,奶粉属于福利性食品,政府补贴力度更大,以惠氏在英国销售的Sma1阶段900克奶粉为例,价格约合人民币101元,而国内同品牌下的售价则为248元。在美国,婴儿奶粉虽然售价昂贵,但美国政府也会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
所以,与奢侈品等其它消费不同,愈演愈烈的海外奶粉抢购潮其实变相抢食了这些国家给予本国婴幼儿群体的优惠补贴,势必引发当地纳税者的不满,从而使得相关政府机构对奶粉下达限购令。
国产奶粉是扶不起的阿斗?
有这样一份调查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出生的婴儿数目为2000万,比2011年增加了400万,应付这些汹涌增加的嗷嗷待哺的小朋友,如果算上国产奶粉以及合资生产的奶粉,供需应该是均衡的。问题是,现在大家都不信任国产以及合资生产的奶粉,最近接二连三的乳品风波更是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那些不争气的乳制品企业
无论是倒掉的三鹿,还是频发问题却仍屹立不倒的国内两大奶业巨头,他们为谋取暴利,而在食品安全中动的各种手脚,都让内地消费者伤透了心,只能无奈地用脚投票,求助于海外市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想要恢复消费者信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对南都记者表示,此轮香港更加严格的奶粉限购举措对国内的市场来说,影响不是太大,消费者会转向欧美市场,但这个事情,释放出很明显的信号,就是国内消费者对国内销售的奶粉,包括国产的、合资的与进口的,都不信任。
内地偏高的关税制度
就奶粉的特殊属性而言,它应该区别于汽车、奢侈品服装、化妆品等主要用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物品。它的功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从此次香港特区政府考虑将婴儿奶粉列入法定储备食品,就可以看出其产品的特殊性。而在去年底,我国才决定对特殊配方婴幼儿奶粉实行5%的关税,为目前税率的一半,其余奶粉仍然维持着高昂的关税。这就使得在“小儿难养”的今天,光是奶粉开销就将育儿费用推到畸高的水平,普通家庭一般难以招架。
在国内食品安全隐患重重的今天,大陆只有放开婴幼儿奶粉的关税限制,让其实行零关税或与香港地区近似的关税,满足国内嗷嗷待哺的婴幼儿的需求。
“宝宝吃上放心奶粉”这个口号我们已高喊已久,面对香港限购,甚至是海外各国的限购举措,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国产奶粉为什么如此这般让消费者伤透了心?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个口号,让我们心怀信心的同时,也同样期待内地国产奶粉能够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