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2月26日电(记者 黄深钢、屈凌燕、王政) 做妈妈半年的杭州市民林意开始她“亲子”的一天:将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再用日本的洗涤液清洗餐具,出门散步把孩子们装进德国产的童车,回家则为他们浇上法国浴液洗澡,再撒上美国的爽身粉。
而在20多年前的中国,在林意小时候生长的小城里,几乎连一颗进口奶糖都被认为是“相当难得的奢侈品”。如今,不少中国普通家庭开始用各类进口商品养育孩子,让他们几乎变成“进口娃娃”。
“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老百姓又有钱,当然该给他们最好的东西。”许多和林意一样的年轻父母们说。
问题在于,凭什么中国的消费者会认为“进口”就是“最好”的呢?在中国国内一个知名育婴网站上,有一个妈妈提问“宝宝该吃辅食了,吃什么品牌的米粉最好啊?”45个网友回复里,100%推荐的进口品牌。
记者统计了两户杭州家庭的婴儿“进口”名单,发现包括奶粉和维生素在内的6种食品,洗发水、尿不湿和牙刷在内的7种日用品都是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品牌最多。
“太太圈子里的小姐妹整天都在讨论,全球采购婴童商品。”其中一户家庭的年轻父亲郑康说,她们甚至给自己取了绰号,叫“海淘一族”。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家庭所处的杭州市,先后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婴童产业基地”、被国际信息发展组织评选为“中国婴童之都”,婴童企业的数量、年营业收入及总资产均居中国之首。
但一些国家和地区,似乎不怎么欢迎来自中国的年轻买家。互联网上时不时冒出的新闻提示说,某些国家产的奶粉对华人限购,因为他们买得太多,以致对当地婴儿的供应都成了问题。
中国的读者认为这些新闻相当夸张,但也不否认起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近几年国内关于婴童产品质量的负面事件太多,打击了消费者信心。” 杭州市婴童行业协会一名负责人坦言。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2年,该组织受理儿童用品投诉4038件,同比略有增长。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占69.8%,特别是在婴幼儿奶粉投诉中,78.2%的投诉与质量问题有关,远高于对其他类别商品的投诉比例。
这份报告还指出,在受理的426件儿童玩具投诉及197件儿童车投诉中,超过一成的投诉涉及安全问题,出现安全问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比例也远高于对其他类别商品的投诉比例。
人们也意识到,中国的“进口娃娃”现象主要集中在孩子0到5岁期间,此后使用进口产品的数量则开始呈现下降。尽管如此,一些业内人士称,中国婴童企业不应该放弃阵地。有关数据表明,到2015年,中国婴童消费市场可能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有人说,宁愿把钱花在买贵点的进口东西上,也总比花在送孩子去医院强”,林意说,“可是,我们更希望政府和企业赶快联手想对策。毕竟我们到处淘货也不容易,买到假货对孩子是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