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各种才艺选秀、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在英国,孩子成了这类节目“搏眼球”的法宝,孩子的喜怒哀乐、稚嫩纯真或早熟造作……在镜头中如实或夸张呈现,带给电视台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伴随种种后遗症,让不少家长和关注儿童权益人士深深忧虑。
在台上哭泣之后
2009年5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才艺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半决赛直播开场。10岁女孩霍莉·斯蒂尔站在舞台上,面对4位评委、3000名 现场听众和上百万电视机前观众,开始演唱《雪绒花》。她稚嫩、甜美而高亢的嗓音在海选时一鸣惊人,观众都期待她再现精彩。
没唱几句,她突然“卡壳”:先是磕磕巴巴,然后彻底忘词。随后,她双手掩胸,纤弱身躯开始战栗,麦克风传送出一个孩子的抽泣声。
霍莉后来得到重新登台演唱的机会,但她“崩溃”这一幕经电视传送到英国千家万户,随后在YouTube等网站上成为热门点击视频,给节目惹来如潮批评。
事后,儿童慈善组织Kidscape收到大量投诉。该组织的彼得·布莱德利说:“人们很反感《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秀》这类节目把上电视的孩子搞得很悲惨。人们说,不该让孩子在舞台上哭,不该让他们背负如此大压力。”
“为了追求娱乐价值而让孩子们置身令人紧张忧虑的境况,这么做应不应该?我们大家都需要提出这个问题。”布莱德利说。
现年14岁的霍莉承认,当初海选后媒体的密集追踪和陌生人的关注让她倍感压力。半决赛是她的第一场直播演出,她希望母亲妮娜能在身旁帮助舒缓紧张情绪,但节目组不让她母亲待在后台,并替她做主选择了演唱曲目《雪绒花》。妮娜认为,这是表演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告诉她要唱那首歌后,她哭得很厉害,我不得 不买了一台任天堂DS掌上游戏机安抚她。”
最让霍莉伤心的不是台上失态,而是这之后的舆论反应。有人认为她是在“做秀”,有人说她是个“被宠坏的小鬼”。她的Facebook和Twitter个人主页上充斥各种批评。参加《英国达人秀》巡回演出时,有观众对她喝倒彩。这一切都让一个10岁孩子无所适从。
“别把孩子拉下水”
如果说霍莉事件因为是“现场直播”无法避免,其他孩子的遭遇仍让人质疑《英国达人秀》利用孩子眼泪赚钱。
去年的《英国达人秀》,9岁的黑人孩子马拉基·保罗在一场事先录制的演出中紧张忘词,泪洒当场。这一视频片段被当成节目的宣传噱头,在插播广告时间重复 播放。Kidscape的布莱德利指出,播出这一幕完全是后期剪辑的决定,马拉基在海选中表现出色,节目组却采用了哭泣的视频。
马拉基的母亲托妮·安却对节目感恩戴德。“这个节目给了他一个机会。参加这类节目是我们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
艾莉森·布朗顿及其家人有不同体会。51岁的布朗顿去年参加歌唱选秀节目《英国偶像》海选,演唱嘎嘎小姐的名曲《荣耀边缘》。评委路易斯·沃尔什说她唱 得“有点像在婚礼上喝醉的人”。此时,观众看到镜头拉近后台布朗顿的一双儿女,“毒舌”点评让15岁的儿子丹一下涨红了脸,13岁的女儿艾比紧咬下唇,眼睛躲开镜头,却挡不住泪水盈眶。
事后看节目画面,两个孩子感觉更为尴尬,他俩都害怕回到学校面对同学目光。布朗顿说:“我不知道他们会播出这么多孩子们的画面。假如我想让自己出洋相,我一个人上就好了,我认赌服输。但别把我的孩子拉下水。”
节目播出后,英国电信局收到35封投诉,投诉者担心布朗家孩子会受欺负。《英国偶像》组则回应称,他们一向重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电信局的调查也没发现任何违规之处。
丹并不买账:“他们如果真重视,就不会播出我们的画面。我不喜欢他们这样刻画我们,一幅妈妈很丢我们脸的样子,这不是真的。这让我心烦。我没签任何合同,他们这样利用我,我很气愤。”
呼吁更严格规范
虽争议不断,但事实证明,“打孩子牌”是抬高节目收视率的一大法宝,所以各家电视台仍不断把孩子推上台前。
在英国,记录产房工作的《每分钟生一个》、讨论育儿方式的《超级保姆》等都很受欢迎。在美国,《选美小天后》、《甜心波波驾到》之类儿童真人秀成了电视台王牌节目,连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也承认爱看这类节目。
儿童真人秀大行其道引发社会忧虑。儿童发育专家佩内洛普·利奇说:“对孩子来说,电视真人秀是一种很不适当的节目形式。观众喜欢看到的孩子行为,和家人与同学希望看到的、对孩子有益的榜样,并不完全一样……上电视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家长们常常不知道其中牵涉着什么。”
英国电信局2007年一份民调采访了66户家庭的大人和孩子,发现对未成年人上电视普遍存在如下忧虑:孩子会被塑造成“问题儿童”,电视台为收视率忽视儿童权益,参加竞赛类节目的孩子自信和自尊心容易遭打击,有些孩子可能被迫参加节目,孩子在台下受人欺负等。
英国保守党议员、前儿童事务大臣蒂姆·劳顿呼吁,教育部拟 于今年出台的《儿童与家庭法案》应针对未成年人出演电视节目制定更严格的监管规范。他建议重新规范儿童参加的“演出”定义,以便把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真人 秀节目纳入监管范围。现阶段,要让未成年人上电视,需申请地方当局许可,当局会将演出的时间长短、场所卫生和安全状况等因素列入考察。但如果参演所谓纪实类节目,或是少于四天的无偿演出,则不需申请许可。
劳顿还提出,演出前应对参演儿童做强制性心理检查:“得有人问问他们‘你真的准备好做这个吗?你是否被母亲逼着去做这件事、违背了自己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