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幼儿成长百科 > 要留心孩子是否有脊柱侧弯
要留心孩子是否有脊柱侧弯
1563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6-09 | 作者:来源于腾讯网
导读:“麻花背”不仅影响了孩子的体型,降低了身高,并压迫其内脏,以致稍大的运动后就会大口喘气。

 

现在的中小学生功课繁重,书包越来越沉,孩子体育锻炼越来越少,肌肉韧带力量不够,长期在某个肩膀上负重会直接影响脊柱正常状态和功能。另外,现代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孩子体格发育比过去明显高大,但部分学校内的课桌板凳仍然保持原先的高度,没有及时根据孩子身高变化做相应调整。此外,中小学生受长期伏案坐姿不良、拉琴的姿势不正确等因素影响,都可能诱发脊柱侧弯。

父母如发现孩子的背部有些侧弯或扭曲应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发展成脊椎已扭曲成S形,两个肩膀一高一低,脊柱侧弯的最大夹角达46度,就是我们所说的“麻花背”。“麻花背”不仅影响了孩子的体型,降低了身高,并压迫其内脏,以致稍大的运动后就会大口喘气。

附:你驼背或脊柱侧弯了吗

方法1:看背部棘突的连线是否呈一直线

被检查者站直,并脱去上衣,我们可以在背部中央一路从颈椎、胸椎到腰椎摸到每个脊椎的棘突(当然,背部肉较多的人可能不会非常明显,尤其在颈椎部位),试着在这些点上做个记号,然后标出由每个点连成的虚线。接着找一条棉线,下端绑个重物(其重量能将线拉直即可),将线的顶端对准记号的最高点,这时可去观察虚线是否和这条垂线吻合。在这个检查方式中,在棘突上做记号的过程要反复做几次,若结果是“两条线无法密合”,那就代表有脊柱侧弯的可能性,最好安排时间请医师做更精确的检查。

方法2:由外观上来看是否有脊柱侧弯的可能

被检查者放松站立,观察两侧的肩峰、肩胛骨(背面观)、髋骨高度是否一致,或两侧胸部大小是否明显不同,头部有无倾向某一边等现象。

也可请被检查者放松站立后,向前弯腰,从背后观察脊柱两侧隆起的肌肉是否有大小不均的情形。

方法3:从侧面看是否有驼背的表现

被检查者放松站立,从侧面观察她()的耳垂、肩峰、髋关节(大转子)、膝关节中点到外踝前部。理想上,这几个参考点应该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若耳垂在肩峰之前,可以断定的是已有驼背的情形(并非上背部有明显拱起才叫驼背)

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后,你一定会很惊讶,因为几乎多数的人都会有驼背!这样的姿势看似轻松,但其实正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在侵蚀我们的身体。因此,就脊椎的保健来说,应该尽可能维持前述直立的自然曲线。想象一下:量身高时的感觉,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抬头、收下巴、挺胸、缩腹、夹臀”,因为在这样的姿势下,对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压力最低。只是对多数人而言,弯腰驼背似乎已成惯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上总会出现许多奇奇怪怪的毛病,以及肩颈或下背腰疼痛的原因了。

当我们因不良姿势及动作,改变或加深了脊柱中的任一曲线,例如将电话夹在耳朵和肩膀之间、使用电脑时头部过于前倾等,这些不当姿势或动作会引起其他部位的代偿性变化,而使周围组织的压力升高。当原本直立的脊椎一扭曲,不必要或过多的负荷,就会加在其周围或远处的组织上。时间一久,很多问题就会陆续衍生出来。当然,维持直立体态的主要角色就是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尤其是肌肉。

附:跟驼背或脊柱侧弯说拜拜

不论是驼背或是脊椎侧弯,都会把额外的压力施加在肌肉韧带及椎间盘上,所以结构上并没有问题,只是原本该相互扶持、减少局部压力的肌肉,出现相互抗衡的不平衡状态。因此,解除用力不均的方法,就是将肌肉状态调整至最平衡的模式,这样肩颈疼痛与背腰疼痛的问题,就可不药而愈。

方法1:检查自己的不良姿势,特别是站姿、坐姿。

方法2:不要长时间坐在书桌或办公桌前,每半小时应活动肩关节与下肢,看书时注意书本与视线角度,以及操作键盘时肘部与手腕位置。

方法3:不要单侧背负重物,可选择双肩后背包取代侧背包,或分小包装双手提拿,尽可能让两侧受力平均。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