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的矛盾终于碰撞起来,其实,教育的目的都是“塑造”,只不过方式、内容不同。而这场矛盾,更像是一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拉锯战。
“以后,等我有了孩子……”
这几乎是很多“80后”父母都有过的“假想”来自于这一代人早年教育中的“怨念”。曾经被要求、被塑造,所以给下一代的自由,是他们当初的“不甘心”。
上午7点55分,赵丽急匆匆拎着5岁的女儿,一路小跑的往幼儿园门口冲去。幸好时间赶得好。看着女儿进门,赵丽终于松了口气。
赵丽1984年出生,是典型的“80后”:性格直爽、打扮入时,言谈举止流露着这一代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这样一个年轻女子,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是一名5岁孩子的母亲。
赵丽现在在一家百货商场工作。几乎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婚前的她爱玩、爱逛街、生物钟混乱、作息颠倒,自在无约束。而自从婚后有了女儿,她生活节奏变了。由于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现在,很多同龄人选择让上一代人帮着带孩子。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赵丽,她对子女教育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的众多标签里,可能大多数人的童年都附带着“束缚”的关键词这一代人,从生到养,几乎是被父母当作作品来完成。行走坐卧、吃穿用度、学业事业、生活婚姻……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带着“被干预”的“人工”的影子。
同龄人如此,赵丽概莫能外。
从小“家教甚严”,她的种种爱好、兴趣几乎都是父母说了算。赵丽经常说:“以后等我有了孩子,决不能这样教育”。这几乎成了她最常说的话。
于是,当女儿豆豆出生,她已经决定,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她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赵丽满脸骄傲地说,虽然女儿现在只有五岁,但很多事情都是由她自己来决定。赵丽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她说,现在每次给女儿购买衣服、玩具时,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且平时也都是女儿自己搭配衣服穿。做妈妈的只在出现偏差时,才会“合理地纠正”。
“父母皆祸害”
“80后”父母喜欢把童年时代受过的“管制”放大到最大,于是,加诸上一代人教育方式上的诟病几乎被“妖魔化”了。老人带孩子总是有很多问题,所以孩子出了毛病,找爹娘吧!
不比赵丽,“80后”王宇晴在儿子出生三个月后,就把他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与老人生活在一起。
王宇晴有自己的无可奈何。由于工作性质,她跟丈夫经常需要加班,工作时间也不固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她只能选择跟儿子分开,平日里都是抽出周末或者请假去看看在老家的儿子。
起初,王宇晴觉得,老人带孩子,比起托管所啥的,放心。可是慢慢的,在与朋友、同事的沟通中,才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同事们聚在一起,经常会说起孩子,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王宇晴发现,儿子跟他的同龄人似乎不一样了。
眼看着儿子都6岁了,却不会自己穿衣服,平日里吃饭,还得爷爷奶奶后面追着喂食。
父母都是60多岁的人了,平日里也只是带着小孙子在家附近转转,更多的时候,孩子都只是待在家里,不出门。
王宇晴觉得,儿子变得比其他同龄的孩子内向得多,并不怎么爱说话。
王宇晴觉得不安了。
她曾多次起了把儿子接到身边的念头,但几次接回来之后,她发现了矛盾,甚至是冲突。
除了对新环境不适应,每每王宇晴试图纠正儿子一些不良习惯时,一旁的爷爷奶奶总是扬着双手护着孙子:“孩子都这么小,干嘛逼着他干这干那。你没时间带,我们带回家去。”
问题终于出来了。
该不该边吃饭边看电视、该不该吃零食……种种原本生活中的小问题,都能让两代人争得面红耳赤。而更让王宇晴郁闷的是,每次争执的结果,往往是老人的“阳奉阴违”。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由祖辈抚养长大的孩子身上常看到一些与身心健康不和谐的表现和特征,比如:自我中心意识和依赖性特强;遇事胆小退缩、适应能力差;任性霸道或喜怒无常;不能融入集体活动,不能承受挫折。
这几乎是“80后”父母心头共同的一块“心病”—“隔代教育综合症”。
都是借口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除了他们标榜要给下一代的“自由”之外,“不作为”成了更多人的通病。子女的指责和父母的委屈都是表面借口,不管哪一代人,只要是教育,就一定包含了“要求”和“指向”,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对于曾经受到的严厉、溺爱、甚至扭曲的“50/60后父母”教育,愤怒的“80后”们在网上猛烈的抨击“父母皆祸害”。
但曾为人父母、今为人祖辈的“50后”“60后”家长们,觉得又委屈又无奈。老人刘春梅就是这批受指责父母中的一员。
孙子乐乐自从生下来以后,都是刘春梅跟老伴一手带大,到现在为止,眼看孙子都四岁了,跟自己妈妈一起睡过几晚,双手都能数得过来。
“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比起他亲爸亲妈,孙子也是跟我们更亲,你说我们做爷爷奶奶的能不可劲儿疼着嘛?”说到这儿时,老人眼圈都泛红了。
不仅如此,更让刘春梅无法接受的是,自己不光得照顾孙子,还得照顾小两口。平日里,洗衣、做饭自不必说。她说,儿子媳妇工作忙,回来也都“歇着”。即使到了周末,小两口睡得天大亮,自己做好饭,叫着吃饭都被抱怨。
而对于自己与老人在教育上的分歧,刘春梅也是一脸的无辜:我们终归是老了,教育观念跟不上了。他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可更多时候也是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发现有问题,就说老人惯坏的。真是吃力不讨好!”
子不教,谁之过?
然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只要涉及“培养”、涉及“教育”,就一定意味着会有“能动”和“塑造”行为的产生。就意味着,你想让你的孩子,按照怎样的思路去成长。这是所有的父母都有“私心”,跟年龄、代际没有关系,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管孩子交给谁带,第一个问题是,你会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不再是“管”与“不管”的问题,只是“管”的方式会是如何。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的“博弈”,终归是笔算不清的糊涂“家务账”。
但无论如何,不能在出现问题时,才一味地盲目去指责对方。争吵是没有用的。
如何做个称职的父母?是当前“80后”面临的问题,它远非让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那样简单,真正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