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教育 > 安全教育 > 暑假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
暑假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
1585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8-09 | 作者:来源于金羊网-羊城晚报
导读:暑假来临,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随之而至。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其中,四成意外事件发生在暑假。

 

  暑假来临,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随之而至。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其中,四成意外事件发生在暑假。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统计,在众多儿童意外伤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跌落,致死率最高的是溺水。而在家中,最容易发生的意外是烫伤、烧伤、触电、误食(在家里发生的儿童中毒事件中,近半为误服药品) 

  在中国,因为家长疏于监护而造成孩子死伤的悲剧屡见不鲜,这又一次向家长敲响警钟:对于儿童的看护,哪怕只是一次的疏忽,都会铸成追悔莫及的大错。 

  暑假刚刚开始,除了细心照看,家长更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行为,从而尽可能让意外远离孩子。当然,家长还应该学习一些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方法,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儿童意外伤很多发生在家中

  据《儿童伤害预防倡导》显示,全球每天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有数以千计的受伤儿童因此就医,而且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跌倒/跌落、溺水、道路交通伤害等。令家长们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儿童意外伤害是在家中发生的。

  增强保护意识是减少意外伤害的关键。包括监护人的保护意识和孩子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监护人的保护意识必须增强

  家长要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假期安全教育,要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 

  1、对低龄儿童要时刻关注,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野;大一点孩子真的要离开,一定要让孩子先告知父母,并帮助孩子分析预测那里可能存在的风险。

  2、大人外出,不可单独关闭12岁以下儿童在家中或车里,这在西方国家是犯法行为,要受到处罚。更不可把小孩放在栅栏床内。

  3、教育孩子不要玩危险玩具,孩子之间玩耍,不可手持刀、剑、棍棒等危险器具,发现孩子之间的不安全行为要及时制止。 

  4、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孩子骑车不扶把手、戴着耳机骑车,是造成交通意外的原因,家长要及时制止。 

  5、教育孩子不可到江河游泳,不去没有救护条件的游泳池游泳,没有家长陪同不可随便下水。 

  6、教育孩子别买街头或小店的三无食品,以免食物中毒。 

  7、教孩子牢记110119120等呼救电话,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和父母的名字、住址、电话号码。 

  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从小开始:要从孩子出现自我意识能力时开始进行安全教育,让他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认知能力。 

  从实际感受开始:让孩子感受冷冻、热烫等疼痛滋味,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如遇到任何小伤害,都要指出受伤的原因和道理,让他们牢记。

  最好是实物教育:通过实物给孩子讲解它的危险性,如针会刺伤,刀会割伤;笔、剪刀等尖锐器具会戳伤皮肤甚至眼睛;含着筷子跑可能会戳伤咽喉;火柴、打火机可引起烧伤和火灾;乱吃药片可能引发中毒危险,等等。

  用图画、影视直观教育:充分利用幼儿图画、小人书等,给孩子讲解意外危险的风险和避免的方法。孩子喜欢游戏机、iPad和动画片,那你就有意识地搜寻有趣的安全教育的内容,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领会安全的重要,学会防范危险的方法和增强临危逃生自救的能力。 

  实际演练,安全自救教育:如演练从火灾中逃生,平时教育孩子不玩火,如何用水灭火,让大孩子学会使用灭火器;逃生时最好打湿衣服,以湿衣物包头,湿物捂住口鼻防烟雾吸入,猫腰冲出烟火通道,迅速向低层楼房撤离。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