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疾病 > 学龄前幼儿手足口病
学龄前幼儿手足口病
1069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1-14 | 作者:来源于yy网
导读:“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通常感染对象时2-6岁的孩子,但是2岁以下的孩子仍不能幸免.一般都是通过咳嗽和打喷嚏这两种基本途径传播。尤其在春季在幼儿园或者孩子活动的场所等地方,这病菌就会大肆入侵孩子。当然家庭卫生做好了,就能减少病菌的入侵。所以爸爸妈妈还是要了解这群可怕的病菌,预防及消灭它。

    这种一般被称作“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一群病毒)通常会感染2~6岁的孩子,但2岁以下的小宝宝也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染性高,很容易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因此,容易在幼儿园和孩子聚集的地方爆发。手足口病也能通过粪便传播,所以,做好家庭卫生非常重要。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症状包括:急性起病、发热(通常都有),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有些宝宝的手足口病,同时还会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一部分宝宝的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也多样,如果在短期内出现以下严重的手足口病症状时,应考虑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治疗,主要有如下情况:

有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如发热、精神不振、面色不好、年长儿头痛、呕吐小婴儿前囟膨隆,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惊厥等),急性迟缓性麻痹(肢体无力,不能行走等),心肺衰竭及肺水肿等(呼吸困难、憋气,心跳加快,肝脏增大,重者可有缺氧面色苍白或紫绀等)。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症状的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的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因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也就是说,手足口病并非单一病毒所致,因此,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但家长仍然可以采取措施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手足口病治疗方法,而且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大多为自限性(指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针对发热、流鼻涕、咳嗽等症,可按一般感冒处理方法,如以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退热、止咳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皮肤要保持清洁,皮肤疱疹不要抓破,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疼痛时要尽量吃软的、易消化的饮食。一旦出现严重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了手足口病的宝宝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可以戴口罩,并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不要让孩子乱跑、乱摸,这样既可预防在医院环境中其他病菌的交叉感染,同时,保护其他孩子免受手足口病的传染。特别要注意,带宝宝回家后一定要先洗手。 

 

手足口病何时去医院

当宝宝出现发热、咽部疼痛、手脚掌或臀部、膝盖部皮疹等手足口病症状,怀疑手足口病时,应当带孩子到医院,以确定诊断。明确诊断手足口病者,如低热、症状较轻、精神尚好,可根据医嘱在家服药观察,没有必要反复往医院跑。

当患儿出现严重迹象,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面色不好,尤其发生头痛、呕吐频繁,呼吸困难、憋气,意识模糊、惊厥等症时,需要立即赶往医院。

手足口病的护理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49月)多见,冬季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所以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