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关注 > 学校大量扩招小学六年三换校址
学校大量扩招小学六年三换校址
846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9-16 | 作者:来源于法治周末
导读: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竟要先后换三次校址,前后相距几公里远。家长们普遍反映,在这看似“折腾”的上学路背后,是学校大量扩招的结果。如今,大量扩招已俨然成为各小学尤其是口碑好的名校的通行做法……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竟要先后换三次校址,前后相距几公里远。家长们普遍反映,在这看似折腾的上学路背后,是学校大量扩招的结果。如今,大量扩招已俨然成为各小学尤其是口碑好的名校的通行做法。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小学六年要在几个地方上?答案竟然是3个!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的多名家长向法治周末记者反映,孩子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竟要先后换3次校址,前后相距几公里远。

  家长们普遍反映,在这看似折腾的上学路背后,是学校大量扩招的结果。如今,大量扩招已俨然成为各小学尤其是口碑好的名校的通行做法,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种做法不但会加剧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更会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校三校区

  96日下午3时,尽管离学校放学还有20分钟,但位于西黄城根北街的黄城根小学(黄小)门前的两侧便道上,已经挤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

  我肯定不让孩子去,折腾不起!

  回头看学校怎么着吧,搬那么老远孩子遭罪,大人也受累。

  几位神色凝重的家长靠在树旁边聊边等待孩子放学,他们都是黄小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现在他们有个共同的烦心事——孩子很可能马上要被分到黄小的新校址上学。不知道还能在本校念几天?一位家长很惆怅地对记者说。

  家长张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学校容量有限,已经在距离本校二三公里外的后广平胡同盖了新校址,今后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将会被安排到新校址上学。别的年级不清楚,反正我们三年级听说是国庆节之后就要搬过去了。张军苦笑着,现在孩子在本部倒像成了借读

  据张军介绍,目前黄小三年级16班暂时在本部上课,但孩子上课的教室都是临时出来的,而三年级其余的712班,则被安排到了附近的官园小学。

  现在黄小有6个班在我们这念,是由他们自己的老师来教。官园小学的一位教师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他们已经盖好了新校址,可能快过去了。

  提起新校址,几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都紧了紧眉头,他们宁可维持现状,也不愿孩子到新址上学,那新址刚建完,外表看着还不错,但刚盖好就让我们孩子进去,安全问题谁保证?

  三年级二班家长刘成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后广平的新校址在今年8月底就已基本建成,学校原定于91日开学就将学生迁过去,为此学校8月底组织 家委会成员去看过,但因校舍道路、地下室等还未建好,又担心装修甲醛等污染物影响孩子健康,多数家长均反对让孩子开学就去新址念书。

  刘成说,为打消家长顾虑,学校还出具了一份环评报告,证明新校址符合环保标准。但随即有家长对学校提供的环评单位资质提出了质疑,家长的反对加上新校址确实没建完,因此目前还没正式使用。

  96日下午5时,当法治周末记者来到位于后广平胡同的黄城根小学新校址时,几位工人正在忙着装学校外围的护栏和修建道路,记者看到,灰色的四层教学楼已基本完工,不少窗户都在打开通风。

  对,这是黄城根小学。一位工人回身指了指,楼弄好了,外面还差点。当法治周末记者询问何时才能彻底完工时,该工人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

  刘成表示,目前学校已表示所有三年级学生国庆节过后就要搬到新校址,楼里刚建好,外面又施工,这样的学习环境也太恶劣了吧!

  不断延长的上学路

  张军家住在大红罗厂街,距黄小本部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属片内生,但在张军看来,除了能划片入学外,没其他优势了,因为自打孩子入学到现在,这条上学路就不断在延长

  2010年年底,黄城根小学在西城区翠花街成立了低年级部,接收一、二年级学生,因此2011年张军的女儿入学时就顺理成章地要到翠花街分部就读,这也使得原本平坦的上学路变得坎坷起来。

  记者为此亲自走了一趟,发现从黄城根小学本部到翠花街分部直线距离约1.5公里,步行需一刻钟左右,这期间要经过两个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孩子那么小根本不能过十字路口,都是我父亲来接。张军说。

  为避免带孩子过马路,张军70多岁的父亲每次都会带孩子坐一站107路公交车到平安里路口东再走回家,去年老人还因乘车摔了一次。自己就不利落,还得顾孩子,说实话,学校一换地儿,家长真麻烦不少。张军的父亲无奈地叹了口气。

  过马路得小心,孩子太小太调皮,我都得拽紧了。在翠花街分部,一些走着接孩子下学的家长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上下学领孩子过马路的时候是最紧张的,生怕孩子乱跑出危险。

  原以为上完二年级孩子就能回本部,如今却又要到后广平上三、四年级,张军对此非常不满,原本才几百米的道,现在越来越远,而且越来越危险。

  张军坦言,翠花街离本部虽有点距离,好歹都在路南,孩子不用横穿马路,而到后广平街则必须横穿没有过街天桥的平安大街。

  法治周末记者试走了从黄小本部到后广平校址这一路段后发现,整条路上最近的过街天桥位于距翠花街往西三四百米远的官园活动中心前。

  我们片内生谁开车接送啊。不是骑车就是老人接送,得花多长时间啊?张军说。

  从翠花街过马路到对面的育幼胡同,再经过一条小巷就可到达后广平校址,这条不长的小巷却令刘成记忆颇深,那道太窄了,还老过车,经常堵死,特别乱。

  记者也注意到,南草厂街的这条狭窄小巷中并未划分汽车、自行车、行人的区域,偶尔会有自行车、电动车从巷子深处蹿出。有附近居民表示,这条巷经常双向会车,平常老堵,非常难走。

  这种路老人肯定来不了,只能我自己接送了。刘成苦笑着表示,他已和单位打了招呼,这两年不能出差,下午得空出时间接孩子。

  片内生要到片外去上学,张军认为,学校这样的扩址搬迁不仅给家长和学生增添了麻烦,更涉嫌违规。

  他指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通知》(京教策〔20058)(以下简称《通知》)中对学校设置作出规定:学校设置要充分照顾学生就学便利学生上学路线不应跨越无立交设施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

  现在建新址让我们本来几百米的道多走几公里,还得横穿平安大道,这种设置显然违背了规定。张军说。

  黄小的新校址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对此法治周末记者99日致电北京市教委询问,教委工作人员表示,黄城根小学建立分部,必须是经过西城区教委同意且审批的,因此原则上应并无问题。

  记者随后致电西城区教委询问扩建的具体情况,但截至发稿时止,并未得到明确答复。

  扩建,因为扩招

  小学六年,为何要分别到三个校址学习?

  99日法治周末记者向黄城根小学询问具体情况,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建分部主要因本部无法容纳日益增加的学生,我们现在每年招生都在10个班以上,旧校址不够用,才必须建新校址

  在黄城根小学官网上记者看到,201391日,学校迎进新生540位。一位一年级新生家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年级现在一共12个班,孩子所在班级有45名学生。

  学生越招越多,地方当然会不够用。三年级家长李平直言,今年黄城根小学刚毕业走的6年级有6个班,而现在的四年级就到了10个班,三年级更高达12个班,而每班人数至少都在40人以上。

  记者从公开资料查阅到,黄城根小学的划片入学范围包括地安门西大街40号;大红罗厂街甲3号、5-13号;西四东大街单号15-27号等地。那么,每年学校招收的片内生究竟有多少?

  别的年级我不敢说,现在的三年级真正划片生就1班、2班再加上3班的一些,两个班多点。李平边说边用手指在空中画了好几个圈,就近就近,就是学校附近,一共才划这么大片,够上学年龄的孩子才多少?大部分都是扩招进来的。

  学校扩招在家长圈中似乎也已不是秘密。在翠花街分部,一位今年刚入学的新生家长就对法治周末记者直言不讳:我不住这边,择校来的,今年一年级好像就两个班是划片生。

  该家长坦言,为了让孩子进黄小,自己没少托关系,最后花了3万多元择校费进来的。这是名校,不好进,你要不是共建生、再没点关系,连交钱都找不着门。

究竟学校片内招生和片外招生的比例是多少?实际招生情况是否如家长所言?上述黄城根小学工作人员表示要得到西城区教委的同意学校才能接受采访。记者就黄小扩招、新建校址等事致电西城区教委,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其实作为家长我很理解让孩子进好学校的心情。张军强调,作为片内生家长,他愿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片外学生分享,也并不反对黄小扩招,但这种扩招 不应无度,更不应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

  上述《通知》指出,依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本市学校初中和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0人,独立设置的小学适宜规模应在每年级24个班。

  对此张军直言,学校不但因扩招导致建了3个校址让学生来回折腾,而且每年级这么多班,每班这么多学生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质量。

  学校建了3个校址,划片范围却还按以前的来,无非就是要给更多的扩招生留地方嘛!刘成也想得很明白

  教育资源公平性遭质疑

  其实不断膨胀的并非黄城根小学一家,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小学尤其是名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类情况。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所在的小学目前也是一校三址,而且一个年级12个班,一个班有学生40多名。

  这种不断扩大规模,建分校所产生的超大规模学校现象主要是因为当前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法治 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整体看,我国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各地区内孩子入学的需求,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优质资源的选择上。

  进好小学,就能上好初中,进而就有更好的发展,家长的这种想法也使得当前社会有着旺盛的择校需求,名校不断扩址、建分校、合并其他学校等现象屡见不鲜,形成恶性循环。熊丙奇指出,其实2010年北京市教委便修订了《北京市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项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公办学校不得分为 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并且要控制学校适度规模,严格控制校内班级规模,对超大规模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规模,向适宜规模过渡。但实际情况并不理 想。

  有观点认为好学校不断扩招,尽可能收取多的学生,并兼并那些所谓的薄弱学校就是一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平衡的做法,这是完全错误的。熊丙奇强调,这种方式会稀释掉原本充足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更加不平衡,同时在众多择校、共建的背后,也极易滋生腐败。

  熊丙奇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并加大教育投入,不仅要盘活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更要因地制宜,均衡发展各学校特色,达到全面优质发展。此外他强调,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也不应继续助长大量扩招、大规模建校等类似现象的发生。不论是学校班级人数的规模还是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赞助费等现象,都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理应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杜绝乱象。

  现在对孩子要到后广平上学的事张军坦言他基本上算认栽了,只希望五六年级时孩子能真正回本部上学,到时可别再建个校址,又给我们支走了。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