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活动 > 如何让孩子接受“逆境锻炼”
如何让孩子接受“逆境锻炼”
1739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9-16 | 作者:来源于39健康网
导读:“逆境锻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幼儿时期渗透“吃苦”的教育,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逆境锻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幼儿时期渗透吃苦的教育,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让孩子接受逆境锻炼,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在困难面前冷静地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人生的旅途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挫折和苦难是促进幼儿成长的催化剂,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小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逆境锻炼,即创造环境对幼儿进行磨练意志品质的锻炼,让幼儿坚强勇敢,沉着冷静,遇事便能迅速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接受逆境锻炼也应该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上好这门必修课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做法:

  鼓励克服困难,培养抗挫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孩子走路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这样,孩子就会逐步树立起信心,努力地去战胜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对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

  有意设计障碍,培养抗挫能力

  人生中遇到困难,挫折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可为什么还要有意地制造困难呢?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总是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的,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从束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老师、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老师家长还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幼儿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老师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怎样才能拿到物品。总之,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戏中,有意地设置困难障碍,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应学习日本、朝鲜、法国家长们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精神: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备食科、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生活自理独立的本领,培养挑战困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利用现实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借鉴,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中国幼儿应该从3岁开始,家长必须要求幼儿晚上独立睡眠,要求幼儿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同时、家长和老师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教养态度也应一致,每天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提示,严格要求。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父母便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在排除这些自然挫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提高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通过逆境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以顽强拚搏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