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似乎越来越忙了,于是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然而父亲的言传身教,会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一.现状: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父教缺失”
令人震撼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
美国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专家孙晓云: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也意味着权威与可信赖。在没有父亲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与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往往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
从四国比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中国94.0%,美国93.9%,韩国91.7%,日本88.4%,但中国高中生却与父母聊天最少---中国54.8%,韩国70.1%,美国73.8%,日本82.0%。中国高中生觉得烦恼无处可诉的比例最高,高达21.0%(日本19.4%,韩国17.2%,美国8.4%。
专家孙晓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被问及如果有心事和烦恼找谁诉说时,美日韩三国的高中生都把父亲和母亲放在前五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五位,父亲前五位榜上无名,竟然排在网友之后。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研究发现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的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
专家孙晓云:家庭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性问题、网络成瘾等往往源于家庭,而父教缺失就是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父教缺失对孩子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都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认为父教缺失就像开启了一条生产线,向社会批量输送问题孩子,向监狱批量输送罪犯。
重提“养不教,父之过”
过去几十年,家庭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扩展家庭模式日渐瓦解,为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所替代,旧的家庭伦理、责任观念日渐式微,夫妻、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在此变化中,一个严峻的事实凸显出来,父亲似乎未能跟上家庭变迁的步伐,被疏离于家庭中心之外,尤其是与孩子的情感疏离加剧。“父教缺失”成了全球性日益严重的现象并且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尤为明显。
“父教缺失”包含几种不同的情况。首先,它是指在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父亲疏离于孩子的生活与教育。由于离婚率的上升,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里,父亲为求生计外出务工,父教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第三,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亲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或者因为不懂得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而未尽到教养的责任。
二.溯源:父教缺失根源在父道观念的衰落
生活压力“压垮”传统父道观念
据调查,“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父教缺失原因的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角色结构的倾斜是导致父亲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男人们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应酬也越来越多,这是造成父亲在子女教育方面大量缺位的重要原因。
传统思想“掣肘”父亲教育观念
尽管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父亲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但实际上父亲与孩子在一起花费的时间仍是极有限的。有些家庭的父亲所以承担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那是因为母亲外出工作。即使如此,这些父亲也感到社会并不接受他们这种非传统的角色。
“母爱过剩”导致“父爱缺失”
当今社会,许多家庭以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使母亲易于主导孩子的教养,父亲对自身教养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很多父亲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精神和道德上的教养责任,把工作与养家看作父职的全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孩子,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职责,“为父之道”的观念已经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父亲单纯凭借其权威实施教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平等正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这也动摇了父亲教育孩子的信心。
三.呼吁:中国需要塑造新时代的父亲角色
父爱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1.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
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婴儿的交往,将有助于提高婴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自信心。还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里和父亲在一起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智力也就越发达。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连续进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
2.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母亲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比较温柔,活动强度较低,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而父亲往往跟孩子做一些活动量大的活动,如踢球、游泳、爬攀等活动,经常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专家们发现:由父母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初次去托儿所)时的焦虑感较低。
3.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们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他被陌生人围绕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比起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他们更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言语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一项跟踪研究指出,那些五岁时有父亲陪伴、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强。
专家孙晓云:众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发展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父爱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因为父亲教育的独特价值,教育孩子,绝对不只是母亲的事情,父亲同样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绝不应该缺席。
树立新时代的父教观念
1.树立无法替代的父亲角色
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教与母教有着天然的区别:在婴幼儿时期,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更为重要,而母亲对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则更为关键。
2.父亲影响自孩子出生开始
父亲的重要并非要等到童年时期才能体现,父亲对婴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都非常重要,婴儿一出生,父亲就应该及时就位。努琴特对爱尔兰父亲的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父亲对育儿工作的贡献越多,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越高。德国心理学家苏埃斯的研究指出,12~18个月的婴儿与父亲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同伴行为和同伴关系,具有安全父婴依恋的孩子,在游戏中较少消极的情感反应,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不紧张,具有更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3.父教对男孩女孩同样重要
早期研究忽视了父亲对女孩的重要性,而现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女孩的成长中同样不可或缺。父教缺失可能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造成混乱,心理学家赫塞林顿的研究发现,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父亲还对女孩的智力成就有重要影响,道格拉斯杜内等人研究发现,与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相比,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与保障
在立法方面,瑞典等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瑞典自1995年开始实施《父亲法》,规定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必须请一个月的假在家中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对于因父母离异而导致的父教缺失,可通过实施父母共同监护来保障父教参与。目前,美国至少有34个州采取了类似的法律。这样做的益处是为孩子享受父爱母爱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对于父教新理念的推广,政府和社会不妨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国的“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新爸爸训练营”等社会机构向社会宣传推广父教,并指导父亲强化育儿技能。
四.态度:不要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缺席
有人说,母亲的教育就像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会立刻感到生命的黑暗,而父亲的教育就像是空气,缺少空气生命也会慢慢窒息。孩子渴望母爱,也一样渴望父爱。所以,以事业为重的父亲们要再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教育,尽好父亲所应该尽的义务,从而解放母亲教育的沉重负担。在进行家庭教育与监护的时候,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共同掌握好管教的分寸,不要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