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教育 > 世界育儿观 > 中美儿童教育观比较
中美儿童教育观比较
1208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1-14 | 作者:来源于育儿网
导读: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理念。


  1.横向与纵向
  面对如何评价孩子,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教育工具,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作法正相反,中国的幼儿教师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
  对于儿童来说,横向比较式的评价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病。首先,无视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评价态度;其次,绝对化的横向比较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利于学会采取扬长避短的生存策略;第三,注重与他人比较必然会导致攀比心理定势的形成,这是造成众多心理失衡的根源。爱攀比是中国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正是因为从小被灌输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使中国的孩子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而客观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众多差异则诱发了诸多的心理不平衡。
  中美不同的儿童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习惯脱离群体,包括因出众而独立于群体。于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便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动力。因此,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2.结果与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重技能的掌握,因此对孩子参加诸如绘画、音乐等学习活动时,看重的是具体技能提高的程度;美国人重过程、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过程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人重参与、重体验,注重于孩子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中国人重评比、重获奖,注重于孩子在与别人比较后是否名列前茅。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得到了诸如获奖、得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
  3.稳重与活泼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儿童活泼好动不仅被视作正常的表现,而且被看作一大优点。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是一大优点,好动是一大缺点。笔者在幼儿园搞调查时,幼儿教师对一个幼儿的最高评价就是特稳,而这种被中国教师夸赞为特稳的孩子,在美国人的眼里则因其不像个孩子而被视作不正常。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的幼儿园强调秩序井然,要求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各种过激情绪的表达,因此中国的幼儿园总是安静多于吵闹。譬如吃饭,中国的教师要求孩子不许说话,而美国的孩子吃饭时可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结果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幼儿园太死板、没有生气,幼儿根本不像孩子。
  与国外孩子比,中国的孩子兴奋度有限。譬如,中国孩子在节日里与外国孩子一起联欢,结果在外国孩子欢声笑语乃至狂呼大喊的对比下,中国的孩子只是安静地坐着,全然没有外国孩子们那种狂喜欢畅的表情、神态。于是成人们便带着困惑而感叹,中国的孩子居然不会欢呼。
  其实,就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论,中国的孩子与外国的孩子没什么差距.他们都有着同样强的表现欲和自然的表现力,只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中国孩子受到了来自家庭、教育机构以及社会的高强压力的自抑训练,结果许多天性便被逐渐消除了。
  一般来说,中国的成人是喜欢安静的,至少面对孩子的吵闹时是这样表现的。于是,成年人总要利用自己所特有的权威来要求孩子服从成人的这一偏爱。当然,现在的成人小时候恐怕也是很能吵闹的,只是被他们的长辈们调理得安静下来,每一代人都经过这样的自抑训练,从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喜静不喜动的国民性格。
  中国的成人希望孩子安静、不动,一方面是出于好看管、省心的现实需要,一方面也是出于传统文化的性格审美观。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喜静不喜动的传统性格审美观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表达了成人对儿童兴奋状态的反感与压抑。
  4.集体与个人
  中美教育较为突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要求是使用单一标准统一要求,还是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别区别对待。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的幼儿园以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为主,个体被要求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调整自己的行为。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甚至认为不应该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总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儿童。中国的教师对表现欠佳的孩子最常用的批评语就是:别人都能做好,你为什么就做不好?实际上,个体差异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社会现实,中国的教师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否定态度,其实质是否定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于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以期消除差异。
  美国教师有差别地对待幼儿,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具有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实行的是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平均主义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
  5.自制与自主
  与中国强调个体服从群体的观念极为相反的是,美国人注重个体的选择自由、注重自我发展。与美国的教师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活动以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及创造性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专心于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
  概括地说,在幼儿阶段,美国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中国的成人则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的存在、社会的要求。美国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做孩子;中国的幼儿园则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两国人在教育方式及儿童社会化途径方面的差异主要源自截然不同的儿童观,在美国人的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可;在中国人的眼中,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儿童的发展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经成人指导才能实现。

  各国的儿童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是因为各国的社会环境不同,美国是个充满选择机会的社会,人们必须从小学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据此进行各种选择,如此才有可能生存于社会。中国人的个人选择机会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尽管近几年来的改革使个体在择业方面有了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但从青少年期的学校生活和成人期的社会生活来看,人们主要还是生存在一个以群体为中心的社会里,所以中国人必须从小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需要,否则将很难适应社会。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