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关注 > 幼儿尽量不要玩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
幼儿尽量不要玩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
1272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1-30 | 作者:来源:新民晚报
导读:指尖滑一滑,宝宝笑哈哈。iPhone、iPad等新潮电子产品不仅成年人喜欢,孩子们尤其是低龄儿童更爱玩。

 

日前举行的《为了孩子》杂志创刊3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为了孩子·关注儿童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目前依赖iPad等电子产品的儿童越来越多,像iPad之类的现代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发育、社会行为及沟通能力发展的一大环境因素。

  总揉眼或是玩Pad太久

  近视已成为中国儿童的普遍问题,过早接触、长时间玩iPhoneiPad或电脑等电子产品,容易损害儿童视力健康,不正确的姿势还会造成儿童脊椎劳损,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陈津津表示,许多3岁以内的幼儿已经开始接触电子产品。这些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平时在家,家长就会扔个iPad给他们玩,而幼儿的眼轴比较短,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在67岁以前常常用眼疲劳,极易让孩子发生近视、散光、弱视或者斜视。临床上医生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喜欢眯眼”“揉眼睛的幼儿前来就诊,大多数是因为看电视、玩iPad时间过长引起。因此儿保专家建议,二三岁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大一些的孩子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

  有些孩子经常一玩就是个把小时,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窝在沙发里,坐立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像大人那样低头伏案工作,容易导致脊椎、颈椎负担加重,使得手部肌腱受损,关节部位血液循环速度降低,进而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陈津津指出,玩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家长要及时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

  长时间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孩子们大部分都处在静坐状态下,体育活动的机会少,可能导致他们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损害渴望交流的天性

  亮丽的图案、吸引人的动画、丰富的早教游戏……几乎没有孩子不被光怪陆离的电子产品所吸引。用手机或电脑哄孩子,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杀手锏。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有用iPad玩游戏,里面都是学习资料,例如儿歌、英语、成语故事等,我是用在正途上啊

  其实,这些高科技产品未必会让孩子们更聪明,接触更多知识,反而可能让孩子过早遭遇交流障碍。陈津津从儿童保健的角度分析,3岁以前过早接触电子媒体,会对婴幼儿大脑发育有一定影响。因为,电子产品上信息变换太快,触屏操作也很快,孩子往往还来不及想,就进入了下一个画面,超过了幼儿的接受能力,而且没有互动,长此以往,孩子会懒得去思考问题。”“孩子面对的iPad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冷冰冰的屏幕。他玩得高兴,他欢笑,有回应吗?没有。他有些小想法、小心思,想和人分享,有回应吗?没有。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与人互动才能发展出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明确指出,根据研究并综合国内报道可以看出,iPad等电子产品给婴幼儿带来的弊远大于利。

  目前泛滥的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更损害了孩子们渴望交流、与人沟通的天性。假如一个2岁的孩子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与电子产品打交道,不是看电视就是玩iPad,即使活泼开朗的遗传基因再强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弱环境也足以将与生俱来的能力剥夺殆尽。

  陈津津建议,最好用纸质材料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婴幼儿翻书的时候,同时是在进行理解、记忆,在脑子中整合,而电子产品是一种被动的理解。国外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对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信息的传递需要在脑部分泌某种化学物质,而电子产品会对化学物质的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关注早期交往里程碑

  会不会走路,能不能坐,吃的够不够、好不好?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成长发育关键词。殊不知,孩子们的社交沟通能力也是在这个时期生根发芽。这些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认识自己(自我意识)、适应环境以及对他人或集体有利的建设性行为,如:关心、分享、合作等。

  徐秀指出,儿童早期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是奠定今后社交能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很多人以为社会行为沟通能力跟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关系不大,因为他们许多话都说不清楚。实际上,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仅通过语言,更多依赖其他方式如肢体、目光、情绪、抚触等来交流。这些社交行为和沟通能力,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开始孕育了。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缺少语言交流。特别是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1岁半正是语言能力的爆发期,电子产品会剥夺他们的语言环境,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同时带来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上的障碍。就像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而是要经历抬头、支撑、坐和站,最后才在1岁左右走起来一样,一个人日后拥有的良好社交沟通能力,也是从生命之初就一步一个脚印,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放大。从婴儿出生开始,家长如果像关注孩子每一步成长一样,密切注意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里程碑,将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Pad儿童或被疑为自闭症

  在相当多的家庭教育中,最缺失的主角是人——长期陪伴孩子的不是父母,不是同伴,而是冰冰冷的电子产品。目前,儿童患孤独症(自闭症)人数已超过儿童癌症、糖尿病和艾滋病三者的总和。其最大的临床表现是,缺乏社交沟通能力,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没有目光交流,鲜有肢体表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孤独症发病率直线上升。去年,美国疾控中心将美国儿童的孤独症患病率估计数更新为1:88,也就是说每88个儿童中有1个孤独症患者,这一数字超过了患糖尿病、艾滋病、癌症、脑瘫、囊性纤维化、肌肉萎缩或唐氏综合征的儿童总和。

  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指出,大量研究表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儿童孤独症,但始于2岁以内的早期高强度科学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孤独症的预后(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无论对于自闭症儿童还是健康孩子来说,早期关注儿童社会行为能力和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即使是正常儿童,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也会让孩子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并使之与孤独症混淆。

  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陈津津表示,人和人需要在交往中识别情感、表达情感,了解人际交往的准则,目前,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已经放宽,社会互动上的缺陷、沟通障碍、刻板行为或偏执爱好,这三个标准符合一项,就可能诊断为孤独症。如果因为使用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有可能混淆诊断,使得正常孩子被怀疑为自闭症。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