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3岁左右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他们入园之后,由于与家人的短暂分离,从而产生分离焦虑;或由于刚入园,对新的环境及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还有就是与同伴间因某事而发生争执、吵闹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这些都说明,消极情绪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
家园合作在幼儿园里是一个持续而永恒的话题。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和家长的沟通,我们不能将家长仅仅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者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只有进行家园合作,共同实施教育,才能使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
那么,家庭和幼儿园应如何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呢?
一、 家园合作,营造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共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
3岁左右的宝宝情绪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宝宝的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幼儿处于一个安全、宽松和温馨的环境中时,幼儿表现出平和、安定和愉悦的情绪。反之,当幼儿处于吵闹、紧张的氛围中时,幼儿则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作为成人,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愉悦的情感氛围,以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中。
(一)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幼儿
由于3岁左右幼儿情绪的易感性,需要我们成人给幼儿以更多的包容与爱心。在幼儿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从幼儿的立场出发看待和教育幼儿,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为幼儿创设充满童趣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幼儿经常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例如: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安全的班级环境、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活动,吃饭前,和幼儿一起念念儿歌、玩玩小游戏;午睡前,安静地倾听故事等,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过得充实、愉悦而有规律。
在家庭中,家长同样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共处、父母与祖辈对幼儿的爱护、鼓励。
教师要用积极、愉悦的情绪去对待每个幼儿。幼儿是敏感的,老师的情绪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积极快乐的情绪去面对幼儿的时候,幼儿也会表现出积极、快乐、主动;反之,当老师表现出焦虑、忿怒、紧张不安的时候,幼儿也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可见,教师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微笑的表情会感染幼儿并形成一种宽松、愉快的情感氛围。例如:和幼儿一起玩“躲猫猫”游戏。老师轻松、快乐、夸张的肢体动作,总会让幼儿乐此不疲,并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中。
实践告诉我们:成人要为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自己愉快、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以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个性。
(二)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
除了要用积极、愉悦的情绪感染幼儿之外,成人还要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
在我带小班的经历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悦悦是一名刚满3岁的宝宝,一直有爷爷、奶奶领养。刚进幼儿园的这段日子,悦悦的情绪很不稳定: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不高兴的时候,边哭边叫:“奶奶、奶奶!”,情绪反复无常。尤其是到了午睡的时候,悦悦会乘老师忙碌的时候,在床上兴奋地又唱又跳,甚至和旁边的幼儿吵闹。当老师去安抚她午睡时,他又会边哭边叫:“奶奶、奶奶!”一连两星期,天天如此。
我们老师以包容的态度,面对悦悦多变的情绪。同时和悦悦的奶奶进行了沟通。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悦悦是个情感缺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爱与包容。于是,我们总是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言语去亲近悦悦。在午睡中悦悦吵闹的时候,我们就坐在她身边,轻轻拍抚她的背,让她从狂躁的情绪中逐渐稳定下来,直到她入睡。一星期、两星期,在我们的耐心、宽容、与爱的鼓励下,悦悦终于能安静午睡了,并能开心地和同伴一起游戏了!
(三)以积极、鼓励的言语引导幼儿
俗话说:“鼓励的话如沐春风,无情的话犹如寒风刺骨。”可见,成人言语对小班幼儿的情绪影响有多大。
我班的鸣鸣,早上来幼儿园时总是情绪不稳定,每次都死命地搂紧妈妈的脖子,迟迟不肯放手。妈妈着急地念叨:“不哭哦,不哭哦!哭了就要呕吐啦!”当妈妈还没离开,“哇”鸣鸣吐得满地都是。妈妈的担心应验了!
经过几次观察发现,妈妈越是说:“不哭哦,不哭哦!哭了就要呕吐啦!”这样的话,鸣鸣呕吐的情况越多。我认识到:这可能是鸣鸣受到“暗示”的结果。于是,我和鸣鸣的妈妈及时沟通了鸣鸣的这种情况,并建议鸣鸣妈妈不说这样的话,以免孩子受到妈妈紧张情绪的感染,更容易出现“呕吐”状况。而是建议妈妈对鸣鸣说些鼓励、夸奖的话。
接着几天,当鸣鸣来园的时候,我及时将鸣鸣从妈妈手中接过来,老师和鸣鸣妈妈都默契地夸奖鸣鸣是乖宝宝。鸣鸣也在老师和妈妈的鼓励下,很快和同伴玩起了玩具,大大减少了鸣鸣不愿离开妈妈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上述事例表明:幼儿容易受到成人言语的暗示。作为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应以正面、积极、肯定的话语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积极情绪。
二、 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防止幼儿消极情绪的产生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中,总有相当一部分的幼儿会出现忿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消极情绪。
对这类幼儿,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表现,取得家长配合,家园一致教育。其次是分析了解幼儿情绪背后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适时缓解幼儿不良情绪。
案例:
昀昀是个有个性的女孩子。进幼儿园第一天起,她从来没哭过,但总会和同伴起冲突。入园第二天,昀昀和澄澄因为都要玩一个玩具,两人互不相让。最终,昀昀在澄澄的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入园第三天,昀昀又因为抢积木而将积木扔在了同伴的头上……
面对昀昀的愤怒情绪,我们及时分析昀昀产生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我们从昀昀的家人处了解到:孩子在家也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碰到不高兴就摔东西打人。在幼儿园里,昀昀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等。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的昀昀便用这种攻击性的行为来表达她的愤怒。
在与昀昀的家人进行沟通后,老师引导昀昀面对自己的错误。当看到同伴手上的一圈牙印及另一同伴额头上的“包”。 昀昀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四天,昀昀没有出现愤怒情绪,也没出现攻击性行为,在离园前,我及时表扬了她,夸她今天是乖宝宝,并奖励了昀昀一颗五角星。
此后,昀昀变成了一名和同伴友爱相处的好孩子。
从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成人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深层分析幼儿情绪背后的原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愉悦的心情、委婉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来感染幼儿,防止幼儿消极情绪的产生。
三、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消除和转化消极情绪
在小班阶段,幼儿最易出现的消极情绪是由于环境转换和领养者的变化而引起的紧张、恐惧的情绪。如:不愿家人离去、哭着要妈妈或奶奶、学习或游戏时心绪不宁,嘴里不停念叨等。
案例:
浩浩刚来幼儿园的表现就是这样的:他在幼儿园里总是显得很紧张,嘴里总是念叨:“奶奶,奶奶。老师带我去找奶奶!”
看到浩浩的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我们带领他玩各种游戏或玩具,试图用愉快的游戏将浩浩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可是,当浩浩进餐或午睡的时候,又开始哭着要奶奶了。
后来,我们和浩浩的奶奶一交流,得知浩浩的爸爸妈妈都在外资企业工作,父母工作繁忙,就将孩子交给了奶奶。孩子从没离开过奶奶,在家又特别爱哭、特别粘人。所以进幼儿园后情绪更紧张与不安了。
于是,老师和奶奶一起商量对策,制定措施。每天,奶奶坚持送浩浩来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观察、记录浩浩的情绪变化,转移浩浩的注意,专注到游戏中,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感;每天,对浩浩的进步都在奶奶面前夸奖浩浩一番。经过两周后,浩浩的情绪逐渐稳定了。
总之,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和教育。家园合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只要拥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幼儿就会在爱的鼓励中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