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营养 > 饮食 > 小心三类食物让宝宝牙齿黑黄
小心三类食物让宝宝牙齿黑黄
1061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5-03 | 作者:来源于pcbaby
导读:宝宝牙齿黑黄是怎样造成的?原来孩子常吃的零食是一口好牙齿的大敌。对宝宝牙齿有害的食物有哪些?怎样给宝宝护理好牙齿?关注宝宝牙齿健康,让宝宝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啦。

 

  孩子的乳牙很重要,因为它们可帮助颌骨和咀嚼肌发育,能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面容和微笑,可帮助孩子学习说话,为恒牙的直接生长创造好环境。然而很多孩子都面临刚长出乳牙就出现牙齿发黑发黄的情况,如果你的小宝贝也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就要加倍注意给他(她)护理牙齿了。

    三类食物造成孩子牙齿黑黄

  给孩子护理好牙齿除了要定时帮孩子清理牙齿外尤其在孩子的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有三类食物特别容易让孩子的牙齿出现问题。

  糖分含量高的食物。其中比较典型的食物是糖果、蛋糕,特别是进口奶粉等。这些高糖份的食物粘性较强,容易黏着在牙齿的表面和缝隙中,发酵产酸,最终腐蚀牙釉质。牙菌斑更易于在牙釉质被破坏的牙齿表面聚集,使得牙齿发黄发黑,形成蛀牙。

带色素的食物或饮料。如浓茶、酱油、巧克力、果汁饮料等。这类食物中的色素残留在牙齿表面,久而久之,造成外源性色素沉积,这些色素沉积甚至进入牙齿深层使牙齿发暗变黑。

碳酸饮料。现在很多小孩都喜欢喝可乐类碳酸饮料,这类饮料中含有甜味剂、糖和二氧化碳等,呈酸性,长期饮用容易腐蚀牙齿,使牙齿表面变得粗糙,细菌和饮料中的色素在牙齿表面沉积,使得牙齿发黄发黑,严重的甚至导致蛀牙。

  为了让你的小宝贝能长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家长们在给孩子喂食时就尽量减少或避开这三类食物啦。了解过对孩子牙齿有害的食物,那么那些食物对孩子的牙齿是有利的呢?

  清爽咀嚼蔬菜,清洁牙齿残留物

  由于孩子不及时刷牙或刷牙不当,口腔中容易有残留物。芹菜是天然牙刷。芹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在咀嚼时,粗纤维通过对牙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可以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和残渣,而且你越费劲咀嚼就越能刺激唾液腺分泌,达到清洁目的。

  同时,生胡萝卜、花椰菜、豌豆等口感清脆的蔬菜,跟芹菜一样,是孩子的咀嚼食物,它们瓜果、绿叶蔬菜、葱姜蒜等,消灭牙齿内细菌。

  孩子牙齿脆弱,抵抗力弱,口腔中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引发牙龈炎、牙菌斑等。绿叶蔬菜、草莓、猕猴桃、哈密瓜等蔬菜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此类食物,不仅可以消灭细菌,还会促进牙龈所需胶原蛋白的生成,使牙龈更健康。

  葱姜蒜,包括洋葱、芥末等刺激性食物,是烹调中必不可少得,对牙齿也十分有益,能抑菌杀菌,保持口腔和牙齿的健康。另外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多糖可以抑制口中的细菌,使其不能制造牙菌斑,有效保护孩子的牙齿。

  枸杞、大枣和动物肝脏,增强牙齿抵抗力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研究表明,枸杞子不仅有补益气坚筋骨之效,还能促进牙周膜或纤维细胞增殖及附着的作用,增强孩子牙齿抵抗力。

  而大枣中提取分离的乌苏酸和夹竹桃酸能控制蛀齿菌产生酶,动物肝脏中的也能抑制细菌产酸,不破坏口腔菌的菌系平衡,使孩子的牙齿有天然的保护层。

  坚果、芝麻、植物油,强健牙齿

  使孩子拥有坚固、硬朗的牙齿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经常让孩子吃坚果、芝麻、南瓜子和植物种子吧,里面含有的天然脂肪,能够强健牙釉质,可以让牙齿更加坚固。

  另外,食用植物油能在牙齿表面形成疏水层,保护牙齿,防止牙齿溶解。常食蔬菜,也能使牙齿中钼元素增加,增强牙齿的硬度和牢固度。

  小编提醒:保护孩子的牙齿,要从乳牙开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刷牙、漱口习惯,安排孩子定期进行牙齿检查,加上父母对孩子食物选择上下点功夫,有一口好牙齿并不是很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