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外爷外婆共同生活。由于他们年迈体弱,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导致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校门口的“接送大军”老人约占90%
巴州区第三小学校门口陆续聚来一群特殊的人——接送孩子的家长。这些家长大多是年迈的老人,他们或坐在校门口的石阶上,或站在校门口,不时看着手表。临近12点,校门口的人越聚越多,将近100人,将校门口堵得严严实实。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支规模庞大的接送大军中,满头银发的老人约占90%。
“在巴中,究竟有多少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我们单从这些接送孩子的人群就可以看出。”巴州区三小校长李光珍告诉记者。
“在化成镇中心小学800多名学生中,至少有600名学生的爸爸妈妈没在家,他们由爷爷婆婆或者外爷外婆抚养。”该校赵老师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老人的教育方法欠妥
13岁的李萍萍是巴州区四小六年级学生,4年前,她父母双双去新疆打工,把她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以前,李萍萍学习成绩非常好,是班上前三名的学生。但父母外出打工后,她没有以前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于爷爷奶奶来说,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大事就行了。“农村孩子有几个上大学的?考上了我们也供不起,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李萍萍奶奶的“教育”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奶奶说,不上大学一样能打工,能赚钱。” 李萍萍说。
“爸爸、妈妈快一年没回来了,过年时也没回来。”11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张敏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在农村的爸爸妈妈,眼泪直往下掉。奶奶不识字,再加上年龄大,家务负担又重,根本谈不上对她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动辄就是打骂,“奶奶有时也看着我学习,但是,有一次我脑子里想妈妈,把书拿反了,奶奶看到书上的人头朝下了,给我一巴掌。” 张敏说。
13岁孩子心事重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13岁的蒋建军来自巴州区玉山镇,在巴州区十一小读五年级。小建军活泼好动,爱提问题,成绩也好。但10岁那年,他爸爸妈妈到上海打工去了,把他和弟弟交给外爷外婆抚养。
“去年开始,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听话,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讨厌与人交往。他爸爸妈妈每次打电话,他连电话都不接。也不晓得这娃娃是咋个想的?” 蒋建军67岁的外婆不解地说,“家里有吃有穿的,他还有啥不满意呢?”
“他是班上最忧虑的孩子,成天心事重重的样子。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也不爱跟同学说话。” 蒋建军的班主任李老师说,“这可能是隔代教育的弊端。孩子多年来和父母交流沟通少,67岁的外婆除了给他做饭洗衣,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怎能好好地教育他呢?”
采访中,几乎每个监护人都能举出一大堆对留守孩子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诸如学习成绩差、难以管教、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等。一些教师说,绝大多数老人都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按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据巴中日报)
延伸阅读 也说“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虽然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并非无法解决,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力避其短。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老人有着较多的育儿经验和耐心,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只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利用老人长期积累的阅历优势,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实践证明,有许多知识层次高、修养良好、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对孙子、孙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因为孩子容易接受爷爷、奶奶慈祥的爱,老人的充足时间和对孩子的耐心也是对父母教育的一种弥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鼓励老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通过沟通,与老人相互形成合力和共同的教育观,形成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隔代教育”。
二是学校应在家长学校中开设“隔代家长培训班”。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通过举办这类培训班,向老人传授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法。
三是积极鼓励家长学校授课老师探索、总结隔代教育的最新教学成果。家长学校的授课老师应经常对隔代教育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对一些成功的隔代教育个案进行深入剖析,进而通过隔代家长培训班对成功的隔代家教经验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