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漫画在网络走红,引发众多网民同感。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称“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痛恨这个“神一般的攀比对象”。
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行
在网友“小仙miko”创作的漫画《别人家的孩子》中,“别人家的孩子都生小孩了,你还在家里当小孩”,“别人家的孩子找着好工作了,你还每天睡到太阳晒屁股都不肯起床”,“别人家的孩子考研究生、博士生了,你就一‘双失……在漫画的最后,“别人家的孩子,我真的很讨厌你”说出了大多数网民的心声。
据漫画创作者“小仙miko”介绍,创作这组漫画的原因是寒假同学聚会,大家吐槽最多的就是自己被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最后的结果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强,让大家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承认从小就有个无形的对手,那就是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网民“bonnie博曦”说:小时候,有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拿来跟你比?那个孩子叫作“别人家的孩子”,然后你就会不厌其烦地听着他的战绩……我就纳闷了,大家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我又不是他,有什么可比性?为什么大人们那么喜欢比较呢!何必比来比去气死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网民“湘雅漫游”说:我们的父母最该和孩子保持平等沟通,应该引导孩子面对压力,更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只认精英教育?是否以爱之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要反省家庭里是否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用爱接纳我们的孩子就是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
网民“曹囧鸭”说:许多家长让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宝,德智体美劳样样强,自家的孩子连根草都不如。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在吐槽“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有网民联想到之前同样在网络走红的一篇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作者有个女儿,12岁,外号叫“23号”,因为在全班50名学生中,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在23名前后,属于典型的中等生。但这个小姑娘却被全班同学欣赏,因为她“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正当作者觉得女儿成为“英雄”的时候,女儿却说,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
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
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