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保健 > 护理 > 中秋节后如何养生?
中秋节后如何养生?
1148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9-22 | 作者:来源于pcbaby
导读:中秋节后,随着气温逐渐转凉,万物也随着寒气而逐渐萧条,此时昼夜温差大,最需要保养,在五行学说中,秋属金,主敛肃,应于肺。因应秋天的肃杀之气,易脱水,情绪也容易受压抑,专家提醒:秋季养生应依据“万物秋收,肺气金旺”的特点进行。

 

  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分水岭,告诉你自然的气候已经开始转折,走向另一个阶段。当我们过完欢聚的中秋之后,月亮渐渐清减,我们的生活习性也该跟着改变了。中秋之后更要养生,具体怎么做,我们还是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的好。

  中秋节后,在保养身体方面,专家为大家总结出下列几点:

  食养:防燥滋阴,养肾润肺

  秋季,气候变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以防燥滋阴,养肾润肺为主。在饮食上,应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分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分的水果,避免剧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暑气由盛而降,昼夜温差大,到了10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气,最容易感冒。

  下列有几个食疗方可以预防感冒:

  1.生青杨桃5个,榨汁,加入一钱人参粉共服。

  2.酸杨桃切片,加点盐,可防感冒声哑、喉咙痛。

  3.香蕉一个,加柠檬数片及砂糖,腌半小时后食用。

  药养:以养肺、补气、滋阴为主

  药养重点放在滋补津液方面,平时可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贝、胖大海等益气滋阴的中药来保养。若容易发燥病,则用生地、百合、党参、麦冬、甘草来预防。

  另外,中秋过后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享受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或以哲人的眼光判断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各种景象,保持内心宁静,收神敛气。

  除对日常生活进行调节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中秋过后应该少洗澡

  中秋已过,天气已明显变凉了,但很多人依然坚持每天洗澡的习惯;随着暴晒的日子越走越远,被防晒霜糊了整个夏天的人觉得现在终于可以解放了;再说这时候,离冬天寒风呼啸的日子也还远得很,更有人认为每天护不护肤都无所谓了。

  其实,这都是误区,下面是西医和中医的观点:

  西医:秋天应减少洗澡次数。秋季风大灰尘多,人们出的汗量减少,空气十分干燥。此时,人们暴露在外的皮肤有一种紧绷绷的感觉,缺乏弹性,甚至还会起皮。这是由于皮肤水分蒸发加快,皮肤角质层水分缺少的缘故。

  1.进入秋季以后,可以减少洗澡的次数。在多风的日子里,如果洗澡过多,会把人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油脂洗掉。

  2.洗澡时选用的浴液一定要选择碱性小的,中性的最好。

  3.沐浴后最好涂一层可以润肤、保湿的护肤品。

  4.每天必须多饮水,还可以在房内放上一盆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以增加室内的湿度,有需要者每隔数小时可给皮肤喷点水,使皮肤始终处在一种较为湿润的状态。

  中医:别用太热的水洗澡。秋天人们不宜洗澡过多,更不宜用太热的水洗澡,否则皮肤的保护层被破坏后,皮肤更易感染细菌。因此,讲卫生也要适度。

  1.不宜过度清洁皮肤,两天一澡为宜。

  2.不用过热的水洗澡。我们洗澡如果用较热的水,会让肌肤变得更干燥,出现发红甚至脱皮的现象,这样也不利于适应气候的变化。

  三秋养生各有侧重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故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

  中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症状。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和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出病来。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