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首页 > 营养 > 零食 > 为什么人人都爱吃垃圾食品
为什么人人都爱吃垃圾食品
1119次阅读  2条评论  | 2013-02-19 | 作者:来源于大河网-大河健康报
导读: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即使你并不饿有时会突然很想吃一种食物?而且这种食物多是高脂肪、高糖分的垃圾食品,而并不是健康的蔬菜或水果。英国《每日邮报》给出了答案:专家们认为这些是事出有因的,他们把这归结于进化论、精神因素,还有身体需求。

 

  英国利兹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学院院长安德鲁·希尔教授说:有时对某种食物的渴望并不仅仅因为我们饿了,知道这一点很重要。他解释,当胃空了,胃会释放胃饥饿素,当下丘脑感受到胃饥饿素的信号,大脑就会下达指令,让我们感受到饥饿。但是,对于食物的渴望,可比这要复杂得多。

  英国罗汉普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利·吉布森说: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即使是不爱吃的东西我们也能吃下去,这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对于食物的渴望,却是对某种食物不可抑制的渴求,是大脑中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多巴胺,它是大脑中参与学习和帮助集中注意力的化学物质,当我们看到或经历一些新的食物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大脑分泌的另一种化学物质阿片样物质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和享受,当它和多巴胺共同作用,大脑就会把某种行动和愉悦的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让我们一直重复这种行动。

  为什么大家都爱吃一些高脂肪、高糖分的垃圾食品?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需求从史前就开始了,因为是高热量食物使人们生存下来,多巴胺和阿片样物质也因此得以存活,所以它们让我们在这些高脂和高糖食物中得到了享受,大脑便下令让我们去寻找这些食物。进化到今天,这种化学反应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仍然爱吃。

  另外一个原因是压力。当人体感受到压力,身体会分泌一种激素皮质醇,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血糖水平,以给细胞提供能量,但是也会使食欲增加、导致肥胖,还能阻止瘦蛋白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饥饿感,导致人会更想吃高热量食物。

  此外,基因也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希尔教授称,研究发现,女性大多爱吃甜食、高脂、高能量食物,而男性更爱吃辣、咸等开胃食物。

  而有时对于食物的渴望是因为身体确实需要某种物质,吉布森博士曾指导过的一项实验印证了这个理论:动物喜欢吃某种食物,是因为它们有营养上的需求。人类也如此,对于一些垃圾食品的需求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但是对于健康食品来说,大多是身体需求所致。

  巧克力和甜食

  营养学家乔·哈克比说:想吃巧克力和甜食,多是心理上的要求,因为这类食物能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从紧张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调整心情。黑巧克力含有镁、抗氧化物、铁等营养物质,还是对身体很有益处的。

  比萨、意大利面和薯片

  如果我们对一些食物不耐受,我们会更想吃它们,想吃比萨、意大利面和薯片一类食物的部分人群就是因为小麦不耐受。哈克比博士解释:原理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消化并吸收某种食物,身体会因为缺乏而更加需要这部分营养,所以导致我们会更想吃这些食物。举例说,糖尿病人不能多吃甜食,但是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制止,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那他们最想吃的一定是甜食,因为身体更缺乏这些物质。

  鱼类

  如果你很想吃三文鱼,可能是身体需要Ω3脂肪酸。吉布森和哈克比说:最新的研究发现,当我们摄入某些脂肪酸时,味觉感受器会有所反应,这意味着身体感受到了它们的存在。如果想吃金枪鱼,可能意味着体内缺盐,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节食中只吃大量水果和蔬菜却几乎不吃肉和鱼的人来说,他们摄入了大量的钾,导致体内的钠含量非常低,所以会更想吃金枪鱼来摄入些钠以维持平衡。

  奶制品

  牛奶中包含了多种重要营养素,如果你非常想吃奶酪,可能是你的身体需要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尤其当你的饮食以低脂为主时,对奶酪的渴望会更强烈。

  肉

  一些专家认为,如果很想吃肉,意味着身体需要蛋白质,吉布森博士补充:说想吃红肉,是因为体内缺铁,对于孕妇来说,尤其如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 在线评论
  • 登录后发布评论
  • 你可以输入200
添加表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家长无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总计 0 个记录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家长无忧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如本网站的转载稿和图书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Copyright ©2013-2020 广州家长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51bbmm.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83443号
    国际标准编码:ISBN 978-7-88523-372-3ISBN 978-7-900492-64-7ISBN 978-7-88523-350-1ISBN 978-7-900492-56-2